股權分置是指我國證券市場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和在發(fā)展演變中,A股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一部分股份暫不上市流通的分別設置狀態(tài)。股權分置的存在扭曲了證券市場的定價機制,導致公司治理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礎,不利于形成穩(wěn)定的市場預期,制約了證券市場的發(fā)展。為此,證監(jiān)會于2005年4月29日發(fā)布了《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以期通過建立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間的市場化協(xié)商機制,使非流通股股東向流通股股東支付一定的對價后獲得流通權。
顯然,股權分置改革解決的是非流通股的流通問題及由此給流通股股東帶來的影響,所以,涉及的是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間的問題,上市公司僅僅起著紐帶作用,股權分置改革與上市公司本身無關,不會給上市公司帶來新的會計問題,影響的只是對價支付方的非流通股股東和對價接受方的流通股股東的會計處理。
對于股權分置改革涉及的會計問題,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直接核銷。這種觀點認為,對價實際上是根據(jù)國家政策要求進行改革的一項支出,該支出的發(fā)生不影響非流通股股東的本期損益,故應直接沖減“資本公積”。(2)遞延攤銷。這種觀點認為,核銷不符合股權分置改革對對價的界定,也不能真實反映非流通股股東的財務狀況,應將對價作為一項遞延資產(chǎn)分期攤銷。(3)一次計入當期損益。這種觀點認為,只要市場是有效的,對價支出無論是計入當期損益還是分期攤銷,無論是繞過損益表直接計入資產(chǎn)負債表還是在損益表反映,都不會影響股票價格,為簡單起見,一次計入本期損益(投資收益或營業(yè)外支出)較好。
由此可以看出,股權分置改革,對價是改革方案的核心。股權分置改革相關會計問題實際上就是對對價的會計處理問題,而對對價的會計處理方法取決于對對價經(jīng)濟實質的認識。
對價(Consideration)是英美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方為換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諾而向另一方支付金錢代價或得到該種承諾的承諾。從法律角度看,對價是一種等價有償?shù)脑手Z關系;而從經(jīng)濟學角度看,對價是利益沖突的雙方處于各自利益最優(yōu)狀況的要約而又互不被對方接受時,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平等主體之間的妥協(xié)關系來解決這一沖突。換句話說,是在兩個以上平等主體之間由于經(jīng)濟利益調整導致法律關系沖突時,矛盾各方所作出的讓步。這種讓步可以理解為是由于雙方從強調自身利益出發(fā)而給對方造成的損失的一種補償!杜=蚍纱筠o典》對對價的定義是:對另一方的許諾或行為作出的承諾,如給付、提供勞務或放棄權利。股權分置改革中的對價是指非流通股股東為了流通股股東同意其所持股份可以在市場流通所支付的代價,即非流通股股東為了獲得流通權而支付的代價,所以,對價是一種利益交換,而不是對歷史上股票市場價格變動所引起的投資損失的補償。對價意味著流通股股東和非流通股股東之間是合作博弈而不是非合作博弈。因為合作博弈強調的是集體理性,實現(xiàn)雙贏;非合作博弈強調的是個人理性,不考慮集體理性。
非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是因為在一個完全的市場里面,股票價格會受到諸如市場預期、公司的未來預期、同類公司的股價、宏觀經(jīng)濟走勢等各種因素的影響。而在一個股權分置的市場,股票價格還會受到一個特定因素的影響,即流通股股東對于非流通股股東所持股份不流通的預期。非流通股暫不流通的承諾形成了流通權溢價,而且只要這種市場格局不被打破,這種非流通股不流通的預期將一直存在。也就是說,流通股的流通權溢價一直存在,F(xiàn)在,非流通股股東要獲得其所持股票的流通權,改變上市時對于非流通承諾的契約,將打破流通股股東的穩(wěn)定預期,從而影響流通股股東的流通權價值。所以,對非流通股股東而言,支付對價實質上就是購買所持股份的流通權,一旦取得該流通權,該流通權的價值將與現(xiàn)持有的股份捆綁在一起,使現(xiàn)持有的股份增值。
股權分置是我國證券市場獨有的現(xiàn)象,股權分置改革涉及的會計處理問題也無國際經(jīng)驗可供借鑒,筆者認為,在具體實施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實質重于形式。對價是非流通股股東為獲取流通權支付的代價,之所以支付該代價是因為非流通股股東預期對價導致的經(jīng)濟資源的流出可以通過未來實現(xiàn)流通權而獲得補償,即流通權能帶來未來的經(jīng)濟利益。在經(jīng)濟實質上,通過支付對價獲取的流通權完全符合資產(chǎn)的定義,應作為一項資產(chǎn)予以確認。
。ǘ┡浔仍瓌t。非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獲得了流通權,然而取得流通權后,并不能立即實現(xiàn)流通權溢價,根據(jù)《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規(guī)定:(1)非流通股股東自取得流通權之日起,至少12個月內不能出售所持股份;(2)持股5%以上的非流通股股東在前項期滿后,出售股份的數(shù)量占公司股份總數(shù)的比例在12個月內不超過5%,24個月內不超過10%。所以,對價的費用化程度及時間應與流通權溢價的實現(xiàn)相配比,即在股份轉讓時按所轉讓股份的比例攤銷。
。ㄈ┎荒鼙畴x會計制度。從第一批試點成功的三家公司看,改革后,非流通股股東按照持股比例計算的享有被投資公司的份額有所下降(因為均是采用送股方式);而若按所持股份的價值計算(改革前非流通股價值通常被確定為每股凈資產(chǎn),改革后為市價),則改革后所占的份額有所增加。由于我國會計制度尚未對公允價值如何確認予以明確,因此在計算享有被投資單位權益的比例時應按持股比例計算,而且這種做法也較易于理解。
為此,對于股權分置相關問題的會計處理,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對于非流通股股東的會計處理。改革前,非流通股份轉讓手續(xù)繁瑣,效率較低,故非流通股股東持有的非流通股難以隨時變現(xiàn),是一項長期投資。根據(jù)會計制度和《國際會計準則第25號——投資會計》的規(guī)定,長期投資通常按成本計價。非流通股股東獲得的流通權不能單獨交易,是與所持股份捆綁在一起的,故應在“長期股權投資”下增設一明細科目——“流通權”。
取得流通權時:流通權的入賬成本按支付的對價計量。如果非流通股股東采用送股或縮股方式,則以減少的被投資單位的權益作為流通權的入賬成本;若以現(xiàn)金為對價,則以實際支付的現(xiàn)金作為流通權的入賬成本。即:
借:長期股權投資——流通權
貸:長期股權投資——投資成本
。ㄈ粲泄蓹嗤顿Y差額、投資準備等則按比例也在貸方作相應反映)
。ㄋ凸苫蚩s股方式)
或銀行存款(現(xiàn)金方式)
股權分置改革中發(fā)生的相關費用(主要包括信息披露費、保薦費、律師費、審計費),應計入流通權的成本即“長期股權投資——流通權”。若該項費用比較小,也可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處置相應投資時,按轉讓股份的比例結轉流通權,即:
借:銀行存款等
貸:長期股權投資——流通權
——投資成本
投資收益等
(二)對于流通股股東的會計處理。流通股股東從二級市場購買股票通常是作為短期投資。股權分置改革中的一個基本原則是流通股價值總量不變。故流通股股東在獲得對價后,流通股的價值并沒有增加,即流通股股東相當于獲得股利。因此:(1)在送股方式下,比照股票股利的處理方法。流通股股東在收到非流通股股東作為對價的股票后,不進行賬務處理,只在備查簿中登記持股數(shù)量的增加。(2)在縮股方式下,非流通股股東單方面縮股,即相當于上市公司零成本回購一部分非流通股并注銷,流通股股東持有的股份數(shù)量和價值均不會發(fā)生變化。故流通股股東在縮股方式下,無需進行任何處理。(3)在現(xiàn)金方式下,比照現(xiàn)金股利的處理方法。由于股權分置改革前后,流通股股東價值總量不變,故流通股股東收到現(xiàn)金對價后,不作為投資收益,而應沖減投資成本。
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中74%是國有股,對這些作為非流通股股東的國有企業(yè)而言,如果把上述支出全部計入當期損益會給管理層經(jīng)營目標的實現(xiàn)造成很大壓力,并將使非流通股股東出于利潤壓力而不愿對流通股股東支付合理的對價;同時這些支出預期可以帶來經(jīng)濟利益,并不是一項純粹的支出,因此作為營業(yè)外支出核算不合理。而作為資本公積處理并不能反映該項支出的資產(chǎn)性質。因此,筆者的上述處理建議不僅是合理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