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美國信用局制度的演進及啟示

2006-08-31 16:20 來源:董杰

  近年來,我國消費信貸增長速度驚人,從 1997年的172億元增長到2002年的10669億元,平均每年以160%的速度增長。目前消費信貸占GDP總量的10.46%,占銀行貸款規(guī)模的7.6%。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消費信貸的統(tǒng)計口徑涵括了全部的個人信貸,主要包括住房按揭貸款、汽車貸款、教育貸款、信用卡透支、家庭耐用品貸款、旅游貸款等十幾種貸款,上述數據則主要反映按揭與汽車貸款,其中按揭貸款占全部消費信貸約90%以上。而美國聯(lián)邦儲備銀行公布的消費信貸數據則不包括住房按揭貸款,2003年7月8日公布的美國消費信貸余額為17597億美元。而據統(tǒng)計,1998年底,美國的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已超過4萬億美元。上述數據表明,我國的非住房按揭貸款的消費信貸仍處在起步階段,增長乏力,最近,各保險公司已開始停售汽車消費信貸保險業(yè)務,可以預期,我國的非住房按揭貸款的消費信貸將面臨更嚴峻的未來。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的消費者信用報告制度至今仍未建立起來。發(fā)達國家的消費者信用報告制度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其中美國的消費者信用局制度尤值得深入研究并加以借鑒。

  一、美國消費者信用局制度的演進

  消費者信用局(consumer credit bureaus)是收集并出售消費者信用活動信息的機構。這些信用活動信息來自于各類向消費者貸款的融資企業(yè)(如銀行、金融公司、零售商、汽車融資商等)。今天,美國每一個曾經以不同形式融資的消費者都至少有一個、甚至三個信用局檔案,每個月有超過20億條信息加入這些信用局檔案,而每天則有200多萬個的信用報告出售給不同的需求者。這些需求者通過實時地獲取所需的消費者信用報告,大大地降低了批準一筆貸款所需時間,從過去的數星期到現在的幾分鐘甚至幾秒鐘(Hunt 2002)。

  美國消費者信用局出現于19世紀末,早期多數的信用局多為互助合作的形式或由各地的商家發(fā)起設立的非盈利組織,目的是為了匯集其客戶的歷史信用記錄以協(xié)助它們進行賒銷賬款的收集。當美國各地的信用局紛紛設立之后,就開始著手建立各城市或各區(qū)域之間的消費者信用活動信息的共享機制。這一共享機制的最終確立是由1906年成立的一個貿易協(xié)會促成的。該協(xié)會制定了一些程序、格式、定義以確保全國各地協(xié)會成員的信用記錄文件的有效共享。該協(xié)會甚至在其成員之間發(fā)行一種臨時憑證,成員必須購買這些憑證用以支付從其他城市的協(xié)會成員獲得的消費者信用報告。

  美國早期消費信貸主要由零售商提供,其他的提供者還有典當商、小額貸款公司及親朋好友。在提供賒銷服務的零售商中,賒銷占了約1/2的全部銷售額。根據美國1929—1948年所做的商業(yè)普查,發(fā)現零售商的賒銷占全部消費貸款(不包括住房抵押貸款)的比例穩(wěn)定在20—22%。1919—1969年,美國的消費信貸增長比消費總額的增長高出四倍,而零售商的賒銷與分期付款的增長則與消費總額的增長持平,因此,在此期間,零售商的消費貸款所占的份額從80%降到了20%。2000年,非金融企業(yè)持有的消費信貸余額僅占5%的份額?梢姡谶^去100年的時間里,美國消費信貸市場的急劇擴大,最大的贏家是銀行及金融公司,而非零售商。盡管美國的消費者信用局起源于美國的零售商,但消費者信用局制度的演進則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消費信貸業(yè)務的高速發(fā)展。

  美國銀行發(fā)行的信用卡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末,并于60年代廣泛流行。信用卡的廣泛使用促使了美國零售業(yè)持有的消費信貸份額進一步大幅下降,1968年,美國零售業(yè)持有的周轉性信貸(revolving credit)余額6倍于銀行信用卡及支票透支的未償余額,到了1993年,銀行持有的周轉性信貸余額反倒比零售業(yè)持有的余額高出3倍。美國銀行卡的高速增長對70年代早期的美國消費者信貸局的轉型既提供了難得的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一方面,銀行為了降低發(fā)行信用卡的風險,成為消費信貸局信用報告的新用戶,同時,銀行為了避開地域限制及降低成本、控制風險,開始向消費者信貸局要求提供“事先甄別服務”(pre-screening services),這一服務成為信貸局的重要收益來源。另一方面,銀行為了在更廣的區(qū)域甚至在全國急速擴張信用卡市場,需要獲得地域更廣的消費者信用活動記錄,這已超出了60年代末任一地方性信貸局的能力。此外,銀行也希望更快地通過電子而非紙質的方式與信貸局共享或獲取消費者相關的資料信息。面對銀行的強大需求,信貸局不得不使其信息系統(tǒng)更加自動化,也必須使其本身變得更大、更強。事實正是如此。最大的信用局已經在一個或多個大城市擁有了大量的消費者信用活動信息,它們通過對其他城市的信貸局的收購來擴大其覆蓋的地域。CDIA的會員由1965年的 2200家降至了2002年的500家左右,較大信用局在各地的辦事機構也開始下降,在1972—1997年期間,下降了20%。在自動化方面,最初信用局在幾個大城市中率先實現自動化(先是1965年在洛杉磯,接著在1967年的紐約和舊金山),很快最大的信用局便在自己的全國各地的分支機構內構建了一個自動化網絡系統(tǒng)。隨著各地銀行與零售商的紛紛加盟,并向信用局提供了自己客戶的信用活動數據,美國最大3家信用局(Trans Union,Experian,and Equifax)的數據庫于80年代實現了覆蓋全美所有消費者的全部信用活動記錄。由于自動化所需的技術投入高昂,許多小型的信用局仍維持非自動化與電子化的方式提供相關的信息,盡管近500家信用局實現了高度的自動化,但它們還必須倚賴上述三家最大的信用局來獲取由大型銀行或金融公司提供的消費者信用活動賬戶信息?梢姡绹庞每ㄊ袌龅募眲U張對美國消費者信用報告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起到了關鍵性推動作用。

  根據美國《服務業(yè)普查》(Census of Service Industry)的數據,1997年,美國相對活躍的1000家消費者信用報告機構雇傭了約22000人的雇員,銷售收入達28億美元(這些收入主要來源于這些機構所提供的消費者信用報告服務),與1972年相比,銷售收入增長了4倍,出售的信用報告數量高出了10倍,而所雇傭的人數基本保持不變。美國消費者信用局分為大型與小型兩大類,小型信用局只有一個營業(yè)地點,人數約為10人,90%的信用局年銷售收入低于250萬美元,1997年只有14家信用局有超過5家分支機構,但這14家信用局的全部分支機構占全美所有機構的20%,占該行業(yè)50%的就業(yè)人數,以及2/3的行業(yè)銷售收入,全美最大的4家信用局收入占了該行業(yè)全部銷售收入的一半以上。顯然,美國的信用報告行業(yè)集中度高,但這并不意味著小型的信用局沒有生存的空間。許多小型的信用局面向特定的市場,如醫(yī)療信用局主要服務于醫(yī)生與牙醫(yī),為醫(yī)生與牙醫(yī)提供病患者的信用信息;還有一個醫(yī)療信息局(Medical Information Bureau)專為人壽保險公司提供被保人的特定健康病史信息;有許多高度自動化的信用局為接受支票的零售商及尋求客戶開戶信息的銀行服務 (Telecredit、SCAN、Chex systems);有一些專為房屋出租者評估潛在租戶信用狀況的信用局 (如Landlord Connections);甚至也有一家面向電話公司的信用局(the National Consumer Telecommunications Exchange)。由于這些小型信用局的市場細分很明確,有效地避免了與大型信用局激烈競爭,從而在高度集中的信用報告業(yè)中成功地生存下來,也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信用報告市場的不同需求。當然,美國信用報告業(yè)的主角仍是最大的三家信用局,它們的服務對象是提供消費信貸的銀行與金融公司,每年提供不計其數的消費者信用報告。

  二、美國消費者信用局制度的經濟學分析

  在美國,消費信貸主要指對消費者個體無擔保或抵押的貸款。住房按揭貸款將所按揭的住房作為抵押而獲得貸款,風險相對較低,并不被視為消費信貸,不包括在美國公布的消費信貸數據中。這種無擔;虻盅旱馁J款,對貸款者而言風險相對較高。在一個可自由進行風險定價的世界里,面對高風險的貸款,貸款者可以收取較高的貸款利率,以補償可能的貸款損失。貸款者面臨的惟一難題是如何對每一個貸款申請者的潛在風險進行精確的度量。對消費貸款風險的度量有兩個基本的方法,一是對過去已發(fā)生消費信貸的壞賬率進行統(tǒng)計,這一壞賬率可作為衡量消費貸款風險的一個近似;二是建立消費貸款風險模型,將影響到期還款的所有重要因素考慮到模型中。前者是事后的風險度量,而后者則是事前的度量方法,需要對申請者的收入、職業(yè)、信用活動記錄、破產與繳稅情況等等信息的收集與處理。事后的風險度量需要大量的歷史貸款數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貸款的定價,貸款仍面臨貸款定價過低的風險,最終導致消費貸款業(yè)務損失,甚至有可能終止這類貸款業(yè)務。事前的風險度量模型需要對每個貸款申請者的各種影響還款的因素進行信息收集與評估,存在信息的成本問題,如果這一信息成本過高,那么事前的風險度量模型并不切實?梢,降低收集貸款申請者有關信息成本是發(fā)展消費貸款的關鍵因素之一。

  根據美國經濟學家Geoge A.Akerlof的一篇重要論文,消費信貸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貸款者永遠無法掌握關于借款者所有影響還款的重要因素的信息。這一信息不對稱導致了貸款市場上的“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現象。在沒有完全的信息下,銀行對所有的借款者只能收取統(tǒng)一的貸款利率,假定該利率的確定依賴于對所有歷史貸款的平均壞賬率統(tǒng)計,相對于該利率,那些收入高、有能力且愿意遵守貸款合約的低風險借款者會覺得收取的利率過高,其對貸款的需求相對減弱;而那些還款能力弱且還款意愿不足的高風險借款者會覺得所收取的利率過低,提高了其貸款的需求。在這一情景下,勢必導致高風險借款者不斷增加直至將所有低風險借款者擠出這一貸款市場,當銀行的貸款壞賬率高于其貸款的全部收益時,銀行也將被迫退出這一貸款市場。因貸款市場的嚴重信息不對稱所必然產生的“逆向選擇”,可以解釋目前我國無抵押或擔保的消費貸款發(fā)展舉步維艱的困境。美國學者Ausubel (1999)也發(fā)現,當發(fā)卡銀行將信用卡申請書寄給目標客戶時,寄回申請書的客戶,其風險平均而言高于那些沒寄回申請書的客戶;在寄回申請書的客戶中,那些接受較高透支利率的客戶,其平均違約率高于那些只收取較低透支利率的客戶,這反映美國信用卡市場存在明顯的“逆向選擇”問題。相關的經驗證據還可參考Calem and Mester (1995)?梢姡M信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問題是阻礙消費信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消費信貸市場上,信息不對稱還導致了借款者的“道德風險”(moral hazard)出現。假定貸款者在作出貸款決策前對申請者的相關信息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收集和評估,并決定批準申請者的貸款申請,借款者獲得貸款后就有動力對該筆貸款進行違約。因為違約對借款者而言是有利的,尤其是當借款者違約信息不被公開或共享時,借款者就有動力將所貸的款項用于一些高風險高回報投資;或者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阻止可能發(fā)生的違約行為。在沒有違約信息的披露與共享的機制下,違約者的違約成本幾乎為零或微不足道,在將貸款用于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項目時,違約的潛在收益卻是很高的,這等同于借款者以微不足道的成本購買了一個違約選擇權,如果投資順利,本金與收益可以成功回收,那么借款者將會選擇不履行這一選擇權;而當投資失敗或因其他原因使自己破產,借款者將會執(zhí)行違約選擇權,結果導致貸款者的損失增加。正是這一隱含于借款者行為中的違約選擇權促使借款者“道德風險”的產生!暗赖嘛L險”的根源在于貸者與借者的信息不對稱,表面上看貸者可以在貸款合同中明確規(guī)定資金的用途并每時每刻監(jiān)控借款者的資金動向,但這并不總是可能的,因為其監(jiān)控成本太高。如果難以有效地避免借款者的“道德風險”,無擔;虻盅旱南M信貸業(yè)務對貸款者而言將難以為繼。

  由于“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源于信息的不對稱,因此,消除這一信息的不對稱是消費信貸業(yè)務得以存在并不斷發(fā)展的重要途徑。美國消費者信用局制度就是通往這一途徑的最佳載體。消費者信用局收集每一位借款者盡可能多的信用活動信息及其他相關信息,這些信息構成了一個消費者的信用檔案,這些信息的來源渠道非常廣泛,有銀行、金融公司、財務公司、零售商、保險公司、企業(yè)、法院、稅局、工商及其他向消費者貸款或融資機構,這些機構向信用局有償提供信用檔案中的各種信息,信用局以標準的格式將這些信息錄入到其數據庫中,美國法律規(guī)定在申請貸款或就業(yè)時授權貸款者或雇主向信用局以有償的方式調用專屬于申請者的信用檔案或信用報告。三家最大信用局各自收集消費者的信用活動信息,形成有效的競爭機制,確保美國信用報告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在這樣的信用局制度下,幾乎所有發(fā)生過借款行為的消費者都至少在一家信用局里有其授信活動的歷史記錄,這些歷史記錄既包括正面的信息(如正常還款的記錄),也包括負面的信息(如逾期還款、違約等),法律規(guī)定負面信息只能保留7年,但破產信息可保留10年。根據這些全面、詳盡、長期的信息,貸款者可以利用一些成熟的信用評級(credit scoring)模型在極短的時間內對任何一位潛在借款者的風險進行評估與度量,風險高的借款者,其貸款條件(包括貸款利率)相應苛刻;風險低的借款者,其貸款條件相應寬松,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了“逆向選擇”的問題。由于消費者信用檔案中保留了7年或10年的負面信息,任一貸款者都可以容易地獲取申請者的信用檔案以了解其歷史信用活動記錄,借款者無法隱瞞任一違約或不及時還款的歷史,換言之,借款者的未來借款成本高昂,因此,借款者在獲得貸款后,仍有很強的動力去維護其良好的信用記錄,從而有效地避免了貸款者擔心的“道德風險”問題。消除了“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問題,消費信貸市場才可正常運轉。像其他市場一樣,買賣雙方的成功交易意味著雙方福利的增加,從這個意義上講,美國信用局制度的建立、完善及正常運轉極大地促進了美國消費信貸的蓬勃發(fā)展,提高了美國消費者融資效率,增進了美國消費者整體福利。

  三、對中國建立個人信用報告制度的啟示

  美國消費信貸業(yè)的發(fā)達離不開美國獨特的信用局制度,與此同時,消費信貸的快速增長催生了對個人信用報告需求的急劇膨脹,為美國個人信用報告產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形成了良性的互動循環(huán)。這對中國無抵押或擔保的消費信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有益的啟迪。

  1、借鑒美國的經驗,盡快建立我國的個人信用報告制度。有效地消除了消費信貸市場中普遍存在的“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問題。

  2、完整的個人信用報告既應包括信用活動的正面信息也應包括負面或不良信息。在沒有正面信息的支持下,一些原本可以獲得的貸款因貸款者無法客觀進行信貸評分而被拒絕,而且,即使貸款被批準其貸款條件也會很苛刻,損害了部分潛在借款者的利益。

  3、在模式上,建立一個政府主導型并按市場原則運作的個人信用報告制度。當前,在中國建立類似美國的個人信用報告制度,最有效、時間最短的方式是由政府主導協(xié)調銀行、財務公司、保險公司、企業(yè)、工商、稅務、法院、公安、海關等多個部門向某一政府指定的企業(yè)(如銀監(jiān)會或人民銀行牽頭組建的股份制公司)以有償的方式根據預定的格式提供個人借款者的所有相關信用活動信息及相關其他信息,任何法律許可的個人或機構可有償從上述信息報告企業(yè)獲取潛在借款者的信用報告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