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美國社會保障“私有化”爭論(二)

2006-05-30 17:11 來源:

  4.個人賬戶性質的問題

  個人賬戶從本質上講具有“資產賬戶”和“債務賬戶”的雙重性質;前者是指個人儲蓄和投資的回報功能,后者就比較復雜了:由于轉入個人賬戶的這部分收入不能用以支撐傳統(tǒng)的社保體系。所以就人為地“制造”廠一個“債務賬戶”,其債務總額等于收入轉入加上利率;退休時,當所獲得的傳統(tǒng)社保體系的養(yǎng)老金給付被削減或抵消時,這筆債務才能予以償還,才能“激活”這個“債務賬戶”;由于每月削減的額度要根據(jù)幾十年不同的利率計算,所以就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例如,如果賬戶持有者在退休之前死亡,幸存者配偶既繼承了其個人賬戶中的資產,同時也繼承了其債務賬戶中積累的債務,這時,其債務的償還要從其配偶的給付中予以支付,也就是說,配偶所繼承的賬戶:資產可能高于債務,也可能少于債務。再例如,在離婚的情況下,婚內積累的“資產賬戶”和“債務賬戶”均應予以分割,同樣會㈩現(xiàn)“資產賬戶”少于或多于“債務賬戶”的情況。再例如,如果一個人在退休之前死亡而沒有幸存的配偶,而其“資產賬戶”可以分配給其繼承者,“債務賬戶”卻是不能分配的,在這種情況下,個人賬戶具有某些“隱性”人壽保險的性質,有利于其繼承者。

  5.個人賬戶的行政管理費用問題

  對私有化改革以后管理個人賬戶的行政成本,“反對派”提出了較多的疑問!安际矆蟾妗奔贈]“支柱一”的年行政管理費用比率為資產的0.3%,以40年積累為計算周期來看,顯然是不夠的。首先,在個人賬戶初創(chuàng)階段,需要額外支付一筆一次性的成本;其次,大部分成本是“固定成本”,即每個賬戶的成本;如果賬戶規(guī)模擴大的話,邊際成本會下降。但問題是,賬戶的平均規(guī)模取決于從“支柱一”向“支柱二”轉移的規(guī)模,如果轉移的賬戶數(shù)量較多,“支柱一”的賬戶規(guī)模就會下降。假設每個人在超過5000美元的門檻以后都想轉移到“支柱二”中去,0.3%就意味著每年不到15美元(0.3%×5000美元)。如果沒有人愿意進入“支柱二”,這個比例的管理費從長期來看似乎還是合理的,與TSP就很接近。最后,還需要一筆宣傳教育費用。401(K)的經驗教訓顯示,資本市場的宣傳教育也需要大量的資金。

  6.私有化改革以后美國社保體系的可持續(xù)性問題

  可持續(xù)性問題是“反對派”強烈抨擊“布什報告”的一個重要內容。他們認為,這項改革并沒有完全解決社;鸬目沙掷m(xù)性問題,因為它需要一般稅收轉移支付的支撐:在“模式二”下,假定參加的人數(shù)為100%,如果不注入一般稅收的轉移支付,其枯竭的日期在2025年就要提前到來;在“模式三”下,假定加入的人數(shù)為2/3,其枯竭的日期為2039年。而在目前傳統(tǒng)社保法律制度下,其枯竭的日期應該是2041年。如果注入資金,“戴—奧報告”精算的結果令人十分吃驚:“模式二”下的財政借貸到2010年是8020億美元,2030年39280億美元,2050年38890億美元,2070年63820億美元,2076年129560億美元:“模式三”下的情況差不多,分別是4750億美元、20090億美元、8540億美元、78660億美元和 129550億美元。對“布什報告”私有化改革三個模式的評價結論,“戴—奧報告”總的認為有較大的風險。從經濟風險來看,較高的回報預示著較大的風險,股票市場的風險是難以預測的,而“布什報告”中“蠱惑人心地使用的那些數(shù)據(jù)是被曲解了的”。所謂“政治風險”是未來立法條件的不確定性,它“是一個政治風險還是政治保值,這還是不明確的”,“戴—奧報告”還批評“布什報告”沒有使用傳統(tǒng)體制下的給付標準即“計劃中的給付”概念作為其比較的參考標準,而“創(chuàng)造地使用”了“可支付的給付”這個新的概念,從而使人們失去了與目前體制下給付標準作比較的參照系,是在誤導輿論。

  7.股票投資風險問題

  “布什報告”引起的另一個爭論是對未來股市投資風險的預測與評估。該報告對建立個人賬戶以后可以較大幅度提高退休金水平的預測與分析是建立在一個既定的股市回報率的基礎之上的。近十幾年來,美國大多數(shù)經濟學家對過去200年來股票年回報率的統(tǒng)計結果是7%左右。但是當前股票市場表現(xiàn)出來的前所未有的“本質”使人們不可能僅僅根據(jù)歷史模式來預測未來,目前股票市場如此糟糕的狀況是股票溢價的結構件滑坡,它既可能來自人們對風險概念的調整,又可能來自中小投資者人市門檻的降低,等等,情況非常復雜?膊紶柕某醪焦烙嬍,未來股票回報率很可能在5%~5.5%之間。

  三、美國社會輿論的反映及私有化改革的前途

  社會保障稅是美國人支付的最大的單項稅種,80%以上的美國人支付的社保稅要多于他們的聯(lián)邦所得稅;社會保障的歲人占聯(lián)邦預算的23%,是聯(lián)邦政府最大的財政計劃,因此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計劃項目。2002年8月20日《西雅圖郵報》說:1935年 8月14日《社會保障法案》誕生至今正好67歲了,這是一個人命關天的計劃,為一代代美國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盡管人們對“布什報告”毀譽不一,見仁見智,但它畢竟涉及到千家萬戶;盡管學界對它提出了一些問題,但畢竟它是一場重要的大變革。在一些人看來,它是“新政的一次改革探索”,是對“羅斯;孟搿钡闹厮,是對“美國之夢”的再造。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一年多來,美國各種平面和多媒體的輿論都被卷入進來,各種評論文章鋪天蓋地,有的網站設立了評論專欄,有的專設了BBS版塊,有的還設立了網上民意測驗等。討論的氣氛如此之熱烈和針鋒相對,卷入的社會階層如此廣泛,在許多美國人看來是空前的;輿論界支持私有化改革的聲音較少在“布什報告”三個模式方案的細枝末節(jié)糾纏,更多地是“呼吁”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面對私有化改革的世界性潮流,是順應潮流,還是甘愿落后?

  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贍養(yǎng)率不斷下降,預期壽命不斷提高,這是當前挑戰(zhàn)各國現(xiàn)收現(xiàn)付社保制度、推動全球改革的兩個基本動因。2002年,拉美已有10個國家從DB (給付確定型)轉向DC(繳費確定型)制,完成私有化或部分私有化的改革;轉型國家緊跟改革潮流,已有一多半國家建立了個人賬戶,從現(xiàn)收現(xiàn)付制轉向完全積累或部分積累制:近幾年來,英國、意大利、德國甚至被認為福利慷慨度最高的瑞典也建立了“名義賬戶”,對傳統(tǒng)制度進行了結構性的改革。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拉美的某些經驗、歐洲的最新發(fā)展、轉型國家的大膽嘗試,所有這些外部的改革環(huán)境和壓力是“布什報告”㈩合并導致這場大辯論的直接原因之一。

  2.建立個人賬戶是“筑一個投資的巢”,還是權宜之計?

  美國幾年來關于社保改革爭論的焦點已越來越明朗化,學界和政界提出的建議大致有三:提高稅收,減少給付,或“使一部分資金高速運轉起來”。在“激進派”看來,只有第三個辦法即“保留一個安全的退休留窩雞蛋”才是根本的出路,而不只是延長或推遲社;饓勖臋嘁酥。美國的社會保障歷來被稱為“三條腿的板凳”,即除了社會保障以外還有公司退休計劃和個人儲蓄。但對后兩條腿而言,公司計劃的覆蓋面不到就業(yè)人口的50%,家庭平均儲蓄只有1000美元!秶裨u論》認為(NOOFe,2002),建立個人賬戶可以為明天的退休者預籌一部分給付,將今天的儲蓄與投資并用起來以避免這場災難。

  3.投資股票市場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

  股市投資風險問題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秶裨u論》報道 (MOOFe,2002),德州一個民主黨議員認為“在個人賬戶下,退休人員將被置于變化無常的股市上……”,另一個議員感嘆道,“經過這幾個星期的股市,我認為個人退休賬戶是一個可怕的壞主意。”但也有人反駁這兩個議員,股市行情雖然波動幅度很大,但長期來看,在過去的128年里,每35年為一個周期的年回報率為6.4%,即使在最差的1921年之前的35年,年均回報率也為2.7%,也就是說,長期投資是很劃算的,甚至在熊市里也能保住賬戶。還有人撰文說(Goyburu,2002),關鍵是“長期”二字,因為從“標準普爾Soft”建立以來,每20年就肯定會有收益,即使在1929-1938年大危機時,其還是上升了1.1%。自“標準普爾500”926年建立以來的75年里,有51年是收益大于損失,年均收益率為7%;如果以30年為一個周期的話,收益率從未跌過4.4%。

  4.改革的任務是從這一代人開始,還是留給后代解決?

  在“激進派”看來,改革的任務已經迫在眉睫。2002年8月12日的《華盛頓郵報》指出(Kerry and Rudman,2002),如果國會現(xiàn)在通過一個《無所作為法案》(D.Nothing Act),那么,現(xiàn)在30歲的人將來退休時就將減少退休金16%,現(xiàn)20歲的人減少29%,剛出生的人將減少40%。但到2041年,社保稅將提高40%。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大危機時,社會保障制度為美國人民提供了一個溫暖的毛毯,但現(xiàn)在這個毛毯已經出現(xiàn)了許多破洞,必須做些變革。布什總統(tǒng)提出的不是危險的計劃,危險的是什么也不做和希望我們的子孫他們自己來解決這個問題!保℅oyburu,2002)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對許多美國人來說,他們希望看到變革,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喜歡冒險,一年來各種各樣的民意測驗結果就是一個佐證,月份中期選舉“一黨獨大”的結果無疑更是一個先兆。

  5.這場大辯論究竟是兩黨之爭,還是學術之爭?

  毫無疑問,經濟學界的辯論必然具有濃厚的政治背景:私有化支持者大多是共和黨人士,或是共和黨的智庫成員;反對派們則多是民主黨人士,或是他們的智庫成員。當然也有一些經濟學家聲稱無黨派之見,不參加黨派之爭,但事實上他們必然屬于某個學派營壘,并且界限分明。據(jù)《紐約時報》透露,“總統(tǒng)委員會”執(zhí)行主任布拉豪斯(Blahous)說,“戴—奧報告”“似乎是精心策劃的,對包含個人賬戶的這三個模式的討論存有偏見”。與學界情況差不多的是,在這場大辯論中,共和黨基本上處于“守勢”,布什總統(tǒng)對此一言不發(fā);民主黨處于攻勢。

  首先,兩黨都不承認自己搞“私有化”,而相互指責對方在搞“私有化”。在美國政治中,“私有化”顯然是個很骯臟的詞,2002年 9月的一篇文章就是以《論“私有化”這個詞》為題,專門描述兩黨之間如何避免使用該詞以避免引火燒身的“故事”。在這場大辯論中,民主黨指責共和黨推行社會保障“私有化”將會為“弱勢群體”帶來極大的傷害,而共和黨則反唇相譏說,布什總統(tǒng)從未建議將社;鹜顿Y于股市,而只是建議年輕個人將他們職業(yè)生涯中的一部分社保稅用于投資,帶頭搞“私有化”的是民主黨,因為早在克林頓執(zhí)政后期就提出要將社;鹩糜谕顿Y。

  其次,社保制度改革歷來是兩黨拉攏選民的重要砝碼之一。在歷史上,民主黨就曾多次采取指責共和黨企圖“分裂和破壞社保制度”的辦法贏得了中期選舉。輿論界普遍認為,共和黨不可能把“布什報告”的立法行動推遲到2004年以后,因為他們會將社保改革作為大選的一個砝碼;但同時,他們也知道安然事件對他們不利,現(xiàn)在也不是將之列入日程的好時機。

  最后,兩黨圍繞社會保障改革的話題在較長時期內,至少在布什任期內將會繼續(xù)下去。美國社會保障制度誕生75年以來,經過多次修訂和補充,但輿論界和學界一致認為,如果這次“布什報告”得以立法通過,那將是最大的一次修訂和改革!安际矆蟾妗弊罱K能否成為立法行動,能否得到國會的通過,在未來的一兩年時間里肯定還有許多變數(shù)。不管其結果如何,在經過這么多年學術辯論和5年來國會各種官方場合的討論(近年來曾有多位議員提出類似的私有化提案)之后,私有化方案現(xiàn)在畢竟正式拿到桌面上來,并公之于眾以供討論,本身就說明共和黨已經取得了第一個勝利,這個結果不僅對學界將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在較長時期內也必將繼續(xù)成為兩黨爭斗的重要內容。面對民主黨的激烈抨擊,共和黨在媒體上提出的最多問題是,民主黨到底拿出了什么具體的、可以替代的方案?“如果現(xiàn)在民主黨反對個人投資,那么他們有義務告訴我們他們欲提高多少稅和削減多少給付!保∟ational Review,2002)共和黨提出的這個問題既是民主黨的“軟肋”,也是對民主黨最好的回應;正是由于民主黨對“布什報告”批評有余,建議不足,所以,關于社保改革的爭斗在兩黨之間還要繼續(xù)下去;在這個意義上講,兩黨的爭斗在客觀上推動了私有化進程,并將促使改革方案不斷成為優(yōu)化和妥協(xié)的產物。

  參考文獻:

  1. Aaron, Henry J., Alan S. Blinder, Alicia Munell, Peter R. Orszag: “Perspectives  on the Draft Interim Report of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 and The Century Foundation,  Jul., 23, 2001.

  2. Aaron Henry J., Alicia Munell, Peter R. Orszag, Social Security Re- form:  The Questions Raised by the Plans Endorsed by President Bush‘ s Social  Security Commission, The Century Foundation, Revised, Dec., 3, 2001.

  3. Biggs Andrew G., “Perspectives on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The CATO Project on 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  CATO Institute, SSP No.27 ,Aug., 22, 2002.

  4.  “Communication from the Board of Trustees, The 2002 Annual Re- port of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Federal Old-Age and Survivors Insurance and Disability  Insurance Trust Funds,” Communication from the Board of Trustees, Federal Old-Age and Survivors Insurance and Disability Insurance Trust Funds, Mar., 2002. 5. Cogan, Johm F. and Olivia S Mitchell, 2002, The Role of Economic  Policy in  Social Security Reform:  Perspectives from the President‘s Com- mission, PRC WP 2002-13.

  6. Diamond, Peter, Peter Orszag,: Reducing Benefits and Subsidizing  Individual Accounts:  An Analysis of the Plans Proposed by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Center on Budget and Policy  Priorities and The Century Foundation, Jun., 18, 2002.

  7. Diamond, Peter A., What Stock Market Returns to Expect for the  Future?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 Vol.63, No.2, 2000.

  8. Geanakoplos, John, Olivia. Mitchell, and Stephen P. Zeldes,Would a  Privatize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Really Pay a Higher Rate of Return? In R.  Douglas Arnold, Michael J. Graetz, Alicia H Munnell, eds. Framing the Social  Security Debate: Values, Politics, and Economics, NASI,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98.

  9. Goyburu, A.,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Risky” Status Quo. 

  10. Hamilton, J., Social Security Q&A With Heritage‘ s Social Security  Project Manager James Hamilton.

  11. John, D.C., A Commission Must Avoid the Wrong Social Security  Debate: It‘ s Not About Trust Funds.

  12. Ken‘y, B. and Rudman,W.,  Social Security Shell Game, in Wash- ington Post, Aug., 12, 2002, page Al5.

  13. Krugman, P., Fear of All Sums, New York Times, 21, Jun., 2002.

  14. National Review, Issue of, Nov., 11, 2002.

  15. Mclntyre, R. S., The Toxonomist: What If We‘ d Already Privatized  Social Security? The American Prospect, No.17, Sep., 23, 2002.

  16. Moffit, R. Peterson, P. Estelle James , Perspectives on the European  Pension Crisis: Some lessons for America., Feb., 26, 2002.

  17. Moore, Matt, Social Unacceptable, in National Review,  Jul., 25, 2002.

  18.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Interim re- port of the President’ 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Aug., 2001.

  19. President‘ 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Strengthening  Social Security and Creating Personal Wealth for All Americans, Presidents  Commission to Strengthen Social Security, Dec., 21, 2001.

  20. Stevenson, R. W.: Report Predicts Deep Benefit Cuts Under Bush Social  Security Plan, New York Times, Jun., 19, 2002.

  21. Social Security Advisory‘ Board, Estimating the Real Rate of Return on  Stocks Over the long Term. Washington DC., Aug., 2001

  22. Siegel, Jeremy, Stocks for the long Run, 2nd ed., McGraw-Hill, New York, NY,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