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全國人大將更好貫徹落實“稅收法定”原則,重點加強對新稅種的立法,F(xiàn)在中國有18個稅種,其中只有3個是全國人大立法征收的,分別是個人所得稅、企業(yè)所得稅和車船稅。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第一次將“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寫入黨的重要綱領性文件中。這一突破性進展,彰顯我國加強稅收立法的“頂層設計”。財稅體制改革是全面改革的核心要素,是啟動新一輪改革的“牛鼻子”,對全面深化改革有著重要意義。
“稅收法定”的基本含義和核心要求包括:稅法主體及其權(quán)力、義務必須由法律加以確定;稅收的各類構(gòu)成要素必須且只能由法律予以確認;沒有法律依據(jù),國家不得征稅,國民也不得被要求繳納稅款。嚴格依據(jù)“稅收法定”的話,我國稅收將走上法律化、規(guī)范化之路,可以有效抑制收稅沖動。
共識已經(jīng)取得,接著的問題便是落實。“稅收法定”,法由誰定?按現(xiàn)行的制度設計,立法權(quán)在最高權(quán)力機關—全國人大手上。這意味著,日后關于稅收,必須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確定。要將“稅收法定”原則坐實,就要把嚴、把好這一關,不隨便開“后門”。否則,“稅收法定”最終還是紙面規(guī)定,難以落到實處。就過往實踐來看,嚴格把好這一關還有一定的難度。
不妨假設,當行政部門要將過去那些靠行政法規(guī)、規(guī)章及規(guī)范性文件來征收的稅收“轉(zhuǎn)正”,或者新立稅種時,立法機關敢嚴加審察,對一些不合理的稅收說“不”嗎?不太樂觀。囿于種種原因,立法機關的權(quán)力剛性不足,很難不受到行政權(quán)力的影響,乃至左右,從而替其決策背書。
“稅收法定”準備“空降”,要使它“安全著陸”,還要有一系列的制度作鋪墊。其中,強化立法者的權(quán)力與義務,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