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及時接收最新考試資訊及
備考信息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個人所得稅的不適應及其修改逐漸納入了人們的視野。雖然在此之前已經對個人所得稅法進行了幾次修訂,但總體問題并未得到解決。而有關個人所得稅價值目標的選擇是關系到個人所得稅立法走向的重大問題。
論文關鍵詞: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價值目標;立法與完善
2007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再次修訂,新修訂的個人所得稅法從2008年3月1日起施行。雖然所修訂的內容僅僅局限于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部分免征額的調整,但其所受關注的程度不亞于2005年的那次稅法修訂。由此可見個人所得稅法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及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影響。2005年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后總體來說新稅制運行平穩(wěn),納稅主體范圍有所縮小,并強化了個人所得稅的征管制度,稅收收入也得到了相應的增長,然而隨著個人所得收入的增長,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又在不斷地增加,工薪階層再次成為個人所得稅最主要的納稅主體。使本來是對富有者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在實踐中變成了大眾稅,從而引起人們對個人所得稅法的普遍關注和質疑,個人所得稅究竟是調節(jié)了誰?除此之外,涉及到個人所得稅法的價值功能課征模式、納稅主體及范圍、稅率與減免稅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在多次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中并未得到體現,因此,許多專家紛紛表示,個人所得稅法的幾次修改僅僅是局部微調,要制定一部科學、完善的《個人所得稅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一、我國個人所得稅法的現狀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制定于1980年,最初的個人所得稅全年稅額只有10余萬元,在我國財政收人中的比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1993年個人所得稅制改革時全年收入額也只有40多億元。1994年實施新稅制,個人所得稅收入開始逐年迅速增長,當年為72.7億元,但到2004年個人所得稅收入已經達到了1737.1億元,成為全國第四大稅種和許多地區(qū)僅次于營業(yè)稅的第二大稅種。2005年個人所得稅收入歷史性的突破了2000億元,2005年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后,個人所得稅的稅收收入不僅沒有減少,2007年則達到了3184.9801億元,對緩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財政緊張狀況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使稅收的效率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但在個人所得稅保障國家財政收入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個人所得稅的調節(jié)功能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效率功能得以充分發(fā)揮,而其調節(jié)收入差距的功能和公平收入的功能卻被大打折扣,與個人所得稅的設計初衷出現了較大的背離。如果說1980年我國開征個人所得稅的目的是為了適應改革開放條件下對來華從事經營活動的外國人進行征稅的需要,符合國際慣例,而在隨后頒布的個體工商戶所得稅條例和個人收入調節(jié)稅條例則是為了調整社會分配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財政收入,前者應是主要目的。1993年新的個人所得稅法修訂,個人所得稅的功能已不再局限于調節(jié)社會分配,其中財政功能應該說占據了較大的比重。且經過十余年來的運作,個人所得稅法的價值功能已經非常明顯地呈現出效率優(yōu)先的實際效果,公平分配的價值功能已退為其次。從有關資料統(tǒng)計來看,2001年~2003年我國平均來自工薪階層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的比重已達50.93%,甚至有些地區(qū)已高達70%甚至80%。在納稅人數上也由1998年的1.09億人次達到了2004年的2.6億人次,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則表現為一方面是真正擁有高收入的人并沒有多繳稅。2001年在我國的7萬億元存款中,不足20%的富人占有80%的存款,而他們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卻不足10%。2006年實行個人所得稅高收入者申報制度,但從已申報人員的結構上看,仍然由工薪階層“唱主角”,私企老板、自由職業(yè)者、個體工商戶僅占少數,而被列為高收入人群相對集中的行業(yè),申報人數也相對較少。據統(tǒng)計,北京市高收入集中的海淀區(qū)高收入者納稅比重僅占總額的8%;廣東省高收入者的納稅比重也僅占省內納稅總額的2.33%。當然,這不只是北京和廣東的個別現象。而據有關資料顯示,美國國稅局1999年統(tǒng)計,5%的富人繳納了約55%的稅收,最富的1%的富人繳納了19%的所得稅,55%的較低收入的人口繳納的所得稅只占所得稅總額的4%。另一方面則表現在我國貧富差距繼續(xù)拉大。
據聯合國開發(fā)計劃署調查顯示,中國目前的基尼系數為0.45,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和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占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和消費的份額高達50%。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梢娢覈膫€人所得稅征收的重點并沒有放在調節(jié)高收人上,根本談不上是什么“富人稅”,而在很大程度上卻象是一個“工薪稅”,或者說是一個“準工薪稅”。正如有的學者指出,西方發(fā)達國家擁有200多年悠久歷史的個人所得稅且走過了“富人稅”到“大眾稅”的歷程,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在不足20年的時間內就“基本到位”,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其中固然有隨著我國經濟增長帶來的居民收入增加的合理成分,但個人所得稅本身的設計缺陷同樣是不容忽視的。眾所周知,所得稅最初產生于英國,因戰(zhàn)爭而設,最初開征的目的是為了籌集財政收入,因此有“戰(zhàn)時稅”之稱。
在隨后的發(fā)展中由于其所具有的聚財和調節(jié)收入的功能而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所采用并得以推廣。公平原則逐漸成為個人所得稅的基本原則被加以確認。我國個人所得稅開征之初應該說是主要采用公平原則,其目標模式的選擇是采用公平原則以調節(jié)個人收入,實現社會公平。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國民收入的增長,個人所得稅的快速增長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成為現階段我國最有影響力的稅種之一,個人所得稅目標模式的選擇已經嚴重影響了該稅的發(fā)展和走向。
二、當代稅制原則的演變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發(fā)達國家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稅制改革,這不僅是西方國家歷史上的一次重大稅制改革,而且也是半個世紀以來稅制原則的一次重大調整。其中稅制原則的變化趨勢有如下幾方面:
(一)在稅收的經濟效率原則上,由全面干預轉向適度干預
凱恩斯主義極力主張稅收全面介入生活,堅持國家稅收干預經濟的思想被20世紀80年代稅制改革中尋求減稅對經濟適度干預的傾向所代替。如普遍降低所得稅稅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稅收優(yōu)惠等。這些都意味著政府放棄利用稅收對經濟和社會以及對居民和企業(yè)經濟選擇的干預。
(二)在稅收公平與效率原則的權衡上,由偏向公平轉向突出效率
稅收的公平與效率始終是一對難解的矛盾,一般而言,要么強調公平犧牲效率,要么強調效率犧牲公平。實行累進稅制有利于促進公平,但效率較低;實行比例稅制效率較高,但有失公平。在2O世紀五六十年代,發(fā)達國家的政府寄希望于通過稅收來緩解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對累進稅制極為重視,尤其是個人所得稅,不僅最高邊際稅率非常高,而且累進檔次多達十余個。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主要發(fā)達國家相繼進入了滯脹時期,失業(yè)率和通脹率劇增,經濟的實際增長率普遍降低。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經濟增長率為2.05%,法國為2.3%,聯邦德國為1.65%,英國為1.15%,日本為3.7%,意大利為1.8%,這比20世紀50—60年代的水平低得多。面對這種情形,凱恩斯學派的理論與政策已顯得力不從心,而各種反凱恩斯學派的非主流學派如貨幣學派、供應學派等新經濟自由主義乘機而起。這些學派的經濟理論雖然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特征是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主張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此相適應,20世紀8O年代發(fā)達國家相繼進行了稅制改革,其基本內容是合并納稅檔次,降低最高邊際稅率,拓寬稅基,減少優(yōu)惠,反映出這些國家以犧牲公平為代價來換取提高效率的意向。
(三)在稅收公平原則的貫徹上,由偏重縱向公平轉向追求橫向公平
這一變化體現在20世紀80年代的稅制改革中,主要有兩點:一是中等收入階層的稅率降幅與高等收入階層相比要小得多。二是由多級累進稅制向比例稅制靠攏,由過去的十多個級距改為只有3—5個級距。甚至在俄羅斯還采用了單一稅率制。一般而言,比例稅制體現稅收的橫向公平,累進稅制體現稅收的縱向公平。
(四)在稅收效率原則的貫徹上,由注重經濟效率轉向經濟與稅制效率并重
多年來,發(fā)達國家對稅收的經濟效率極為重視,相對而言對稅制本身的效率不夠重視。而20世紀80年代的稅制改革卻一反常規(guī),力求促成使經濟效率同稅制效率并重的趨向。最為明顯的是從繁雜的稅制向簡化稅制過渡,課稅所得的計算也由復雜轉變?yōu)楹啽恪?
(五)經濟全球化、區(qū)域經濟一體化與各國稅收競爭使各國稅制出現趨同化
目前世界上已建立了24個自由貿易區(qū)、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等形式的區(qū)域集團。經濟全球化使要素的流動性增強,而要素之所以全球流動是為了尋求最優(yōu)稅后回報率。所以影響要素流動的因素中除了資源和投資環(huán)境外,稅收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發(fā)達國家之間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差別不大,因而稅前回報率差別并不大,稅收對要素流動有較大的影響,稅收競爭成為發(fā)達國家間競爭的一個重要形式。
一旦一國降低生產要素的稅負,世界上的生產要素就會向該國流動,這會造成其他國家生產要素和稅基的流失,使其在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為了防止“產業(yè)空心化”和稅基流失現象的出現,其他國家也會采取類似的減稅措施,這就是發(fā)達國家步調一致地進行稅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三、我國個人所得稅價值目標的選擇
效率優(yōu)先,更加注重公平應是我國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基本原則。稅制原則的發(fā)展演變及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實踐表明,未來我國在個人所得稅改革中必須堅持效率優(yōu)先,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則,而這一原則得以真正貫徹的前提是必須認識和解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寬稅基、低稅率、簡化稅制是所得稅發(fā)展的國際趨勢
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世界性稅制改革,表現在個人所得稅上的共同特點是“拓寬稅基,降低稅率”。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國政府稅收政策指導思想上的重要變化,即長期被譽為“經濟穩(wěn)定器”的個人所得稅制,在解決各式各樣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尤其是在促進社會公平問題上,已難達到預期效果。這在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實踐中也已被證實。所以,在各國經濟不斷發(fā)展、世界經濟一體化日益明顯、各國稅制出現趨同化趨勢下,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改革也應適應這一客觀形勢,遵循“效率優(yōu)先,更加注重公平”的個人所得稅原則。
(二)個人所得稅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
在實現社會收入公平分配目標過程中,僅靠個人所得稅是難以實現其目標的。它需要包括個人所得稅在內的諸多稅種的配合和相互協調,共同發(fā)揮作用。這就需要建立與個人所得稅配套的相關稅種,建立對個人收入分配的立體交叉調節(jié)體系,正確處理個人所得稅與相關稅種之間的關系。
個人收入作為社會財富的一種流量,是不會永久停留在收入狀態(tài)的,而是被所得者進行了處置,或消費、或儲蓄、或投資、或購買財產、或資助他人等,因此,社會貧富的差別不僅表現在收入上,而且還表現在消費、儲蓄、投資及財產上??梢娨獙崿F社會公平目標,就應建立收入、儲蓄、投資、財富及財產轉移的各種相應稅收,這樣在個人所得稅沒有調節(jié)到位時,會有財產稅、資本利得稅和遺產與贈予稅補充。在這些相關稅種相配套的體系中,個人所得稅、資本利得稅應以效率原則優(yōu)先,兼顧公平;而財產稅,特別是遺產贈與稅應以公平原則優(yōu)先,兼顧效率。
(三)地區(qū)差異造成的稅收不公難以通過稅收單獨完成
中國個人所得稅的公平與效率原則,不僅體現在公民個人之間,還體現在地區(qū)之間。事實上,公民收入差距形成的一個重大因素,是地區(qū)差距造成的,所以當我們在討論個人所得稅對公民的公平與效率問題時,千萬不能忽視個人所得稅在地區(qū)間的公平與效率。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來看,地區(qū)差異較大。東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較快,收入較高,消費水平相對較高,這種差距單靠個人所得稅的征收是難以實現東部地區(qū)與中西部地區(qū)在分配上的絕對公平的,它既需要收受調節(jié),也需要財政的轉移支付,更重要的是促進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和經濟總量的平衡。
綜上所述,在個人所得稅的收入、調節(jié)、效率三大價值功能的考量中,選取個人所得稅的調節(jié)功能作為主要價值目標,兼顧效率與財政收入目標的實現,這是對我國目前貧富差異迅速擴大、發(fā)展是硬道理、國家財政亦有待加強的國情分析基礎上所作的客觀、明智的必然選擇。
Copyright © 2000 - m.galtz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會計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備20012371號-7 出版物經營許可證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4445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