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論我國財政政策的取向:改善供給 擴大內需

2008-07-17 13:31 來源:論文天下

  摘 要:1998年,我國經濟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面進入了疲軟、通貨緊縮和買方市場同時并存的局面,政府為了應對這種增縮調整(經濟增速下滑、輕度通貨緊縮和全面結構調整時期,詳見《改革內參》1999年第八期,許安拓)的形勢,果斷地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在這近4年的時間里,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存在不少隱患。本文在審慎評析的基礎上提出中短期內(2—4年)仍要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功效,避免功虧一簣。而從長遠來看應逐步實現穩(wěn)固平衡的公共財政,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必須將改善供給、擴大內需作為制定財政政策的取向,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建立起一個穩(wěn)固、強大、平衡的國家財政。

  自從1995年我國經濟成功地實現“軟著陸”以來,國民經濟基本進入了低通漲、高增長的良性運行區(qū)間之中,但隨著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加速,一些體制內深層次的矛盾(如政治體制、行政方式、管理運行效率、經濟結構、國企改革等)日漸突出,多年來經濟上積淀的許多總量、結構問題依然存在而且不斷積聚,再加上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到了1997年底,我國經濟終于出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商品相對過剩”的買方市場和輕度通貨緊縮局面:物價大范圍持續(xù)下跌(長達一年多的負增長)、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從1992年的14.2%下降到1998年的7.8%,但相對增長速度依然是較高的)、失業(yè)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尤其是內需的不足)?傊,應該說這段時期我國的經濟處在一個增縮調整階段(見《改革內參》1999年第八期,許安拓)。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從1998年中旬開始適時提出并實施了“積極財政政策”,時至今日,已近3年了,其效果如何呢?現在及今后的財政政策取向又當如何呢?

  一、現階段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

  所謂“積極”原指正面的、肯定的、進取的意思。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國自從1997年改革開放以來,所執(zhí)行的財政政策應該都是“積極”的,都是“放水養(yǎng)魚、放權讓利、藏富于民”的“積極”寬松的財政政策,財政從統(tǒng)收統(tǒng)支、全面統(tǒng)管,到收縮范圍、實施“公共財政”都是旨在調動廣大企業(yè)、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而我國目前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卻不是完全從這個意義來講的,它既不同于上述的放權讓利的“積極”,又不同于西方經濟學中所說的積極擴張性財政政策,它是由我國現階段特殊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環(huán)境所決定的。其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1.擴大赤字,增支也增稅凱恩斯經濟學中所說的積極擴展的財政政策主要是指以增加政府支出、減少稅收的方法來擴大有效需求,解決就業(yè)問題。而我國從1997年下半年開始,政府所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增發(fā)國債、擴大財政赤字、增加支出以滿足政府投向公共基礎建設領域和啟動內需的需要。然而,同時非但沒有減少稅收收入,而且稅收還有了很大的超常提高,這是此次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特征。

  2.立足長遠,調整結構,深化改革此次積極財政政策主要是立足于經濟的長遠發(fā)展而采取的應變之策,是根據國家宏觀經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要求,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的戰(zhàn)略調整。這又與西方的一般擴展性財政政策不同。1997年以后,我國經濟基本結束了長期供給不足的“短缺”局面,由資源約束型轉向需求約束型。這就意味著,我國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里將面臨內需乏力、需求疲軟的狀態(tài),這就必然迫使我們要從經濟體制、運行機制上實現“兩個轉變”,從全局整體的角度出發(fā)調整經濟結構。為此,積極財政政策一方面在增加稅收、增強國家宏觀調控能力,另一方面則以國家宏觀戰(zhàn)略為依托,將增加支出的范圍限制在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領域和支持西部大開發(fā)等方面,盡可能避免重復建設、盲目投資的發(fā)生。同時也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緩解社會矛盾營造了緩沖的空間。如抽出大量財政資金積極支持社會保障體制、費稅關系等領域的改革,緩解就業(yè)壓力和社會矛盾,以此從長遠角度進行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yōu)化,進一步深化改革。

  3.短期杠桿,化解風險這次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著眼于運用國家短期定向的資金投入來啟動內需,帶動民間投資的發(fā)展,以此發(fā)揮財政投融資的杠桿帶動作用。同時調整經濟結構,化解經濟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比如1998年增發(fā)的2700億特別國債就是用來提高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促進金融體制改革、化解金融風險的有效措施,而且在增發(fā)國債的過程中也推進了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1999年又從財政資金中拿出數百億元成立資產管理公司,以支持四大銀行清理不良資產,改善大中型國有企業(yè)與銀行之間的不良債務,促進國有企業(yè)改革。

  二、近年來積極財政政策的績效評析

  1.積極財政政策所取得的積極效果自從1998年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已有近4年的時間了,從效果來看,有以下幾方面的積極作用:

  ①增發(fā)國債,拉動投資,抑制了經濟進一步下滑的勢頭,穩(wěn)定了經濟增長1997年以來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出口大幅度下滑,從1997年出口增長21%下降到1998年的0.6%;同時受多年來重復建設、盲目投資所積淀的大量商品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影響,導致了國內投資不足、消費不足的矛盾日益加劇,致使國民經濟全面下滑,GDP的增長速度逐年下降。而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使得經濟下滑趨勢得到遏制,據統(tǒng)計,過去3年中央實施擴大內需、積極財政的方針,累計發(fā)行國債11206億元,“九五”期間債務收入占GDP比重的4.0%,雖高出“八五”期間1.6個百分點,但仍低于世界各國通常采用的債務風險指標。過去3年全國基本建設累計投資37586億元,其中國家預算內投資累計3985億元,占全部基建投資總額的10.6%。這些措施使得經濟穩(wěn)定在一定增長區(qū)間。據初步測算,通過增發(fā)國債,拉動投資所帶來GDP增長,1998年為1.5%,1999年為2%,2000年為1.7%,2000年GDP增長8%;工業(yè)增加值39570億元,比上年增長9.9%;固定資產投資32619億元,比上年增長9.3%;進出口總額474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1.5%,其中出口增額2492億美元,增長27.8%,實現順差241億美元;物價也逐步回升,由1998年的-3.1%上升到2000年的0.6%。以上說明我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一個U型的底部——穩(wěn)中趨升的轉折區(qū)。

 、诜e極支持國企脫困,加強社會保障,維護國家穩(wěn)定我國的國有企業(yè)經過十幾年的改革,目前到了一個關鍵的階段,尤其是近3年攻堅脫困成了國有企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首要目標。為此,國家采取積極財政政策,改善國企發(fā)展的外部環(huán)境,扭轉通貨緊縮的趨勢,提高了國企部分重點產品的出口退稅率,鼓勵企業(yè)到境外投資,嚴厲打擊走私販私,積極實施總量控制和結構調整,治理向企業(yè)亂收費、私攤派和亂罰款,成立資產管理公司實施債轉股,加大國債技改貼息和破產兼并的力度。1999年將增發(fā)國債資金中的90億元用于技改貸款貼息,據測算,僅此一項就帶動和引導非政府部門投資1800億元的技改投資,同時又停征了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jié)稅,鼓勵企業(yè)進行固定資產的更新?lián)Q代,提高市場競爭力;紡織行業(yè)也提前一年完成了壓錠1000萬、分流120萬員工的目標。1999年國有紡織企業(yè)實現利潤9.5億元,結束了長達6年的虧損,2000年全行業(yè)盈利290億元,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yè)實現利潤67億元。而財政為了解決好2100萬下崗職工再就業(yè)問題,實施了“三條保障線”。為支持各地作好“兩個確保”,中央財政又補助地方資金800多億元,使得3年來1400多萬下崗職工走上了新的就業(yè)崗位,維護了社會穩(wěn)定。與此同時,中央還采取其他積極財政措施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例如過去3年國家財政支出中用于社會保障累計支出1090億元,撫恤和社會福利救濟費累計支出553億元,行政事業(yè)單位離退休費累計支出1065億元,三者合計2627.6億元,這些財政經費支出又帶動和刺激了國內居民消費需求,僅過去2年全國城鎮(zhèn)受益人口高達8400萬人。實踐證明,沒有利益補償機制,沒有國家財政分攤改革的成本,中國社會就難以穩(wěn)定,中國內需就難以擴大。

 、奂訌娏私洕偭亢徒Y構調整,積極推進了“兩個轉變”

  自從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通過探索使用經濟、法律等間接手段加大了經濟總量和結構的調整力度,推動了“兩個轉變”的進程。如: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教育體系的投入,進一步減量優(yōu)種,從而擴大農村市場的有效需求;通過防止新的重復建設和已淘汰的落后生產能力死灰復燃,加大關閉(停)“五小”(即“小煉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電”和“小鋼鐵”的總稱)企業(yè)工作力度;通過債轉股、減員增效等措施減輕了銀行和國有企業(yè)的負擔,促進了工業(yè)結構的調整,使得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術產品得到快速發(fā)展,初步實現了3年扭虧脫困的目標,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兼并重組以后,在國際資本市場上成功上市,基本上建立了現代企業(yè)制度,特別是一批大型企業(yè)和企業(yè)集團已經能夠按照國際慣例進行國際競爭了。同時經過“三改一加強”也大大地促進了國有小企業(yè)經營機制的轉換和經營狀況的改善;加快了縮小國有資本的投資范圍,使得國有資本漸次退出競爭性領域,以促進民營經濟發(fā)展和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公共財政框架的建立。

  2.積極財政政策所存在的消極隱患

       ①國債規(guī)模不斷擴大,潛在風險增加這幾年持續(xù)增發(fā)國債,雖然從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經濟的進一步下滑,但是它畢竟是對未來消費的一種透支,不可避免的內藏一定程度的風險,如果控制不當也會產生類似日本的“國債綜合癥”(經濟增長依賴于赤字發(fā)債,債停則經濟下滑),甚至引發(fā)泡沫經濟,給未來的經濟增長造成更大的阻力。日本自70年代中期以來一直依靠增發(fā)國債,用赤字財政的方法推動經濟增長,而當90年代初的國債投資泡沫破滅后,經濟就陷入了長期衰退之中,至今仍無復蘇的跡象。而一旦停發(fā)國債增加稅收(1997年經濟形勢稍有好轉時,當時GDP增長2.6%),經濟即刻急轉直下,功虧一簣了。

  再看我國,這幾年的國債依存度和償債率直線上升,國家財政的債務依存度1996年就已達到20.17%,超過國際公認的安全警戒線20%,1999年高達25.26%;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早在1995年就超過了50%,1999年高達60.15%,嚴重超過國際經驗控制區(qū)間25%—30%的一倍以上,與發(fā)達國家相比,幾乎高出日本、美國、英國的3—10倍;同時,中央財政償債率從1986年的1.03%上升到1997年的43.07%再到1999年的48.01%,大大超出了國際安全警戒線8%—10%的區(qū)間,償債高峰已經來臨。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繼續(xù)增發(fā)國債的空間不大。

  而這些債務都是明債。我國正處在體制轉軌時期,國有企業(yè)改革和國有銀行商業(yè)化的進程、社會安全網的建立等等都存在著潛在的風險,如果控制不當,輕則出現償債危機,重則出現社會動蕩。因此,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必須要慎重考慮國家債務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承受能力。

 、趪鴤顿Y效率不高,沒有從根本上帶動民間投資,形成經濟增長的合力這幾年積極財政政策所增發(fā)的國債對經濟有很大的拉動作用。據統(tǒng)計,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對GDP的拉動貢獻分別為1.5%、2%和1.7%。但從具體分析中可以看出,其效率和拉動作用遠遠沒有發(fā)揮出來。1998年12月,據財政部駐35個省市的財政監(jiān)察員對涉及138億元國債專項資金的72個重點項目進行檢查的結果顯示:其中有20多個項目存在不同程度的資金挪用和違規(guī)使用資金的現象,有10個項目前期準備不足,屬于“三邊工程”,有15個項目配套資金沒有落實,工程無法竣工。

  另一方面,政府投資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帶動民間投資。1998年在國有經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的情況下,個體經濟投資僅增長6.1%,集體經濟投資則下降3.5%,民間投資供不應求僅增長8%;1999年全社會新增投資對國有投資高達90%。由此可見,政府投資比例過大,將擠出一定比例的民間投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打壓了民間資本的投資空間。然而民間資本的投資乘數要遠大于政府投資,民間投資沒有被激發(fā)出來最終會影響到整個社會資源的利用效率,這其中既有投資效率、管理等運作上的問題,也有體制轉軌上的問題。一方面說明了投資中仍然存在漏損和擠出,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積極財政政策的內在潛力遠遠沒有發(fā)揮出來。同時也應注意到,政府大幅度增加固定資產的投資,可能會刺激重復建設的抬頭;而反過來,建設項目總規(guī)模儲備不足也有可能影響到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后勁。

 、塾屑ぐl(fā)通貨膨脹的可能目前積極財政政策所增加的赤字不是向銀行透支造成的,雖然不會直接引發(fā)通貨膨脹,但自1998年以來,為刺激內需而采取的積極財政政策使國債發(fā)行量以年均25%以上的速度迅速膨脹。一方面,目前我國財政的“兩個比重”還比較低,政府需要支出資金的領域(如構筑社會安全網等)依然很大;另一方面,國際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加速,尤其是美國,原來不太景氣的經濟在遭受恐怖分子襲擊后,前景更加暗淡,美元貶值和利率下降都給我國出口增長造成很大的壓力,最終也會給人民幣帶來貶值的壓力,這些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通貨膨脹的發(fā)生。

  三、應對措施:中短積極、長期穩(wěn)衡、改善供給、擴大內需

  1.短中期仍要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2001年年初隨著中國經濟形勢的不斷好轉,有很多學者認為我國經濟已經出現了上升的拐點,尤其是在上半年我國的GDP達到7.9%,在全世界經濟不景氣的2001年就更顯突出;另一方面也擔心目前財政赤字與國債規(guī)模超過了財政承受能力,給財政造成危機和給今后造成潛在的風險,因此提出了積極財政政策應該逐步淡出的觀點。筆者認為至少在短中期(2—4年)內仍然要保持積極財政政策的連續(xù)性,否則這幾年的成果很可能功虧一簣。理由如下:

  ①從國際經濟形勢來看,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經濟增速減緩,對中國經濟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對出口影響較大。其次,2001年國債發(fā)行規(guī)模與2000年相當,下半年其增長應將有所降低,民間投資仍難有明顯增長,投資后勁不足的矛盾將逐漸顯現。第三,消費需求將延續(xù)2000年下半年以來的發(fā)展態(tài)勢,不會有大的波動。第四,我國即將加入WTO,在2—3年內沖擊將會很大,企業(yè)競爭、就業(yè)等問題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國民經濟進入快速上升通道,不可預見的困難也會很多,而且,從2001年上半年經濟支持情況看,全年經濟增長可能出現前高后低、逐步回落的趨勢。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未來經濟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此時淡出積極財政政策很可能前功盡棄,其后果將難以想象。

 、趶默F實需求來看,到目前為止已經在建的項目還有許多資金缺口未能填滿,即便現在政府不再擴大新的積極財政政策建設項目,也還有一些在建的國債投資項目需要在中長期內才能完工,F在“撤火”不僅會功敗垂成,而且也要花費相當一筆資金。上項目難,下項目也難,也要花錢。而從未來需求看,也是實現“十五”發(fā)展計劃、西部大開發(fā)和2010年第二步戰(zhàn)略目標的需要。一方面,為了支持經濟發(fā)展,給各種市場經濟活動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我國將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笆濉逼陂g,公路將繼續(xù)保持較大建設規(guī)模,重點建設貫通全國的“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完善西部地區(qū)公路和省際高等級公路網。5年內,新增公路通車里程20萬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萬公里。同時,“十五”期間,我國城市地鐵也將進入大規(guī)模建設階段,國家計劃投資8000億元用于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其中用于地鐵建設的投資2000億元。還有,要重點建設和改造“八縱八橫”鐵路主通道和西部鐵路網。計劃建設7000公里新線,4000公里復線。2005年,中國鐵路營業(yè)里程將增加到7.5萬公里。除青藏鐵路正在建設外,還將開工建設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鐵路以及新建沿海港口深水泊位140個、新建和改擴建支線機場40個、新開工電站規(guī)模7700萬千瓦、建設骨干輸電線路6萬公里、新增加石油開采能力9500萬噸,天然氣開采能力370億立方米等等。而目前已經確定的有:鐵路要投入3500億元,公路要投入4000億元,電力建設要投入6000億元,南水北調東中線要投入1500億元左右,城市化住宅和基礎設施建設一年投入5000億元左右,還有40個機場的建設、電氣東輸、青藏鐵路、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工程等,粗略計算每年要投入七八千億元?墒牵瑖邑斦杖胫徽糋DP的15%左右,依靠正常的稅收收入是不可能保障上述資金需求的,只能繼續(xù)采取增發(fā)國債、適度赤字預算,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加以解決。另一方面,要完成2010年的遠景規(guī)劃,至少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保持人口增長率小于0.9%以下,二是保持GDP增長率年均在8%左右。而要實現這種追趕型的增長速度,只能靠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來刺激出口、擴大內需。

 、畚覈洕蝿蓦m然有初露轉機的苗頭,但是,整體上仍在通貨緊縮趨勢之中。據國家統(tǒng)計局月度形勢報告:2001年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個月下降1.2%,其中城市下降1.5%,農村下降0.7%;分地區(qū)看,31個省級單位中有29個省級單位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個月下降,只有2個是上升的;分項目看,吃、穿、住、用、行五大消費項目均是下降的,其中食品下降較多,為3.2%,只有雞蛋、食糖和汽油、柴油、市話費、電話月租費是上升的。上半年進出口總額為2410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3%,但是,進口增長高于出口增長,累計實現貿易順差81.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的123億美元下降41.6%。而且受美國經濟不景氣,尤其是“9.11”恐怖襲擊的影響,預計我國2001年下半年經濟將進一步緊縮,全年能保持7%的增長已屬不易了,經濟遠沒有走出供大于求、通貨緊縮、內需不足的低迷階段。此時“撤火”無異于釜底抽薪。

 、車鴤c財政赤字的壓力中短期內尚在財政可承受范圍之內。一是城鄉(xiāng)居民儲蓄存款不斷上升,到2001年6月底突破700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8%。我國居民不顧一年期存款低利率2.25%和再征收20%的利息稅的代價,仍以儲蓄為投資的首選方向;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到2001年6月底,我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為13.5萬億元,各項貸款為10.7萬億元,存差為2.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9%,并有逐年擴大趨勢。同時我國外匯儲備也達到了1808.4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3.7億美元,境內中資金融機構外匯存款為134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7.9%;又通過對金融機構增發(fā)2700億國債和債轉股等措施充實了其資本金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其內在的金融風險,所有這些都為增發(fā)國債、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提供金融基礎和保障。二是我國財政赤字占國債規(guī)模均在國際公認的安全線以內,2000年中央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為14.6%,均低于日本和歐盟等國家,只要控制得當,中期內不會出現財政風險。三是我國財政稅收每年以1000多億元的速度增長,國家可控財源逐步提高。如果按目前的增長速度(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預計2005年財政收入比重將在20%以上,財政收入將達到2.5萬億元以上。四是我國以借新債還舊債的滾動方式借債還債,財政每年主要承擔利息的償還,按當前國債利率水平衡量,一年要百億元左右,國債成本是比較低的,這點利息的支付不會構成財政危機,問題是我國要發(fā)揮國債投資的效率,形成財政收入的良性增長機制,只要對國債控制得當,那么再多發(fā)一些債也不會造成財政危機。

  2.長期依然要以建立穩(wěn)固平衡的國家財政為目標我國經濟體制正處在轉軌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也在建立之中,尤其是投融資體制很不成熟,現在依然以國家投資為主體,民間投資還處在彷徨、觀望之中,遠沒有及時跟進。因此,在中短期內通過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帶動民間投資,加快投融資體制的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安全網的建設,努力提高“兩個比重”,增加財政收入,為微觀經濟運作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漸次消除財政赤字,最終為建立穩(wěn)固、強大、平衡的國家財政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積極財政政策也只能視為一種宏觀調控相機抉擇的產物,一旦時機成熟,就應該逐步退出。這種時機至少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①國際經濟局勢逐步回暖,尤其是美國經濟的止跌回升。②市場主體的預期是否普遍好轉,人們的消費需求是否有信心;體制改革的結果是否能使民間投資普遍跟進。③社會安全網是否基本建立,人們是否不再為自己的基本生存條件得不到保障而惶惶不安、散失投資消費的信心。④“兩個比重”不斷提高,其中財政收入至少要占到GDP的20%左右,中央財政要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60%左右。實現了以上幾個條件,積極財政政策就可以向穩(wěn)固平衡的財政政策轉移了。

  3.改善供給,擴大內需一個國家經濟的好壞歸根到底還要看其實體經濟的質和量,積極財政政策畢竟只是一個政策調節(jié)的手段,其結果還要看它是否能帶動實體經濟的發(fā)展。現在的學術界和政府部門都似乎過于注重擴大內需。不錯擴大內需是一種促進經濟走出低谷、實現良性增長的方法,但只靠擴大內需是遠遠不夠的,也只能見效于一時。眾所周知,需求與供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很難分開,需求能夠拉動供給,供給也能創(chuàng)造需求,他們的作用是相互的。政府用積極財政政策直接增加需求,其效益是注重短期內發(fā)揮作用;而要使經濟增長不依賴于這種“強心劑”——赤字財政,從根本上走上自我發(fā)展(依據市場本身的運作規(guī)律)的良性軌道,就必須改善供給,并在此基礎上擴大內需。這樣一方面能使經濟在供需平衡的條件下穩(wěn)步增長,另一方面也能從根本上漸次消化財政赤字。這種增長才是可靠堅實的,才不會引發(fā)泡沫經濟和通貨膨脹,也才能為最終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牢固的基礎。為此,筆者以為在繼續(xù)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立足擴大內需的同時,要采取以下措施改善有效供給:

  ①加緊建立社會安全網,尤其要解決國有企業(yè)改革過程中下崗職工的基本生存條件,緩解就業(yè)壓力,這是保持社會穩(wěn)定,促進各項改革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每年的財政支出中首先要保證基本安全網的建設。

 、诩訌姺ㄖ平ㄔO,規(guī)范經濟行為中的競爭秩序,尤其要對假、冒、偽、劣、走私販私以及黑惡勢力予以嚴厲打擊,建立統(tǒng)一、有序、競爭的市場經濟。

 、鄞龠M民營經濟的發(fā)展。進一步放松對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條件,鼓勵民間投資,發(fā)揮這些企業(yè)和企業(yè)家的潛力與活力,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經營環(huán)境。要以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于”和江總書記的“七一”講話為準繩,進一步解放思想,促進一切非國有經濟的發(fā)展,從法律上明確鼓勵、保障他們的合法財產和收入。

 、芗涌靽衅髽I(yè)的改制,按照“抓大放小”的思路,抓住少數涉及國計民生的大中企業(yè),作好布局,使其發(fā)揮主導作用。同時繼續(xù)推進這些企業(yè)的改革與發(fā)展,加快他們的體制創(chuàng)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重點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yè)制度。要建立責權統(tǒng)一、運轉協(xié)調、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yè)人事、勞動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將傳統(tǒng)的有效管理方式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起來,促進企業(yè)整個管理制度的創(chuàng)新;而對其他中小型企業(yè)要漸次放開,要讓國有資本逐步從競爭性領域中退出,更多地去運用財政、金融、稅收等間接手段予以調控。進一步實施制度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調動企業(yè)、企業(yè)家以及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生產力的解放。

  ⑤進一步改革投融資體制,建立公共財政,明晰財政投資的范圍,配合貨幣政策,帶動民間投資。同時建立稅收正常增長機制,將稅收彈性控制在適度的范圍之中。

  ⑥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重點是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要加快工業(yè)結構調整,提高工業(yè)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tǒng)產業(yè),帶動傳統(tǒng)產業(yè)的升級;有選擇地加快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yè)發(fā)展,并以信息化帶動工業(yè)化。同時,要重視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重視資源戰(zhàn)略問題,加快發(fā)展服務業(yè)。

  ⑦深化費稅改革,尤其要減輕農民負擔,不斷提高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的步伐,增強十億農民的消費能力和水平,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在城市,要審慎對待住房改革,不能搞“一刀切”。貨幣化分房要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主要是當地的商品房價格與每戶居民每年的平均收入之間的比例應控制在8∶1左右)分步展開。同時也要嚴格審查購買經濟住房人的資格,堅決禁止那些官僚、富商為了盈利而購買經濟住房。因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刺激對住房的需求,能夠通過巨大的波及效應,帶動其他行業(yè)的發(fā)展,在較廣的范圍內帶動社會投資,極大地刺激內需。與此同時,要修改有關法律,明確保護私人的合法財產,從根本上激發(fā)民間擴大投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最終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廣泛的社會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