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中最難寫的部分
簡歷是我們入職的“敲門磚”,當我們撰寫簡歷的時候,往往會碰到一些地方讓我們覺得頭疼,不知道該如何寫。關于簡歷中最難寫的部分,小編整理了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簡歷上要寫哪些經歷?
簡歷中的經歷其實特別多,包括教育背景、實習經歷、校內經歷、比賽經歷、項目經歷、實踐經歷、科研經歷,都屬于經歷部分。
必須呈現(xiàn)在簡歷上的經歷主要是教育背景+其他任何一種或多種類型的經歷。
不同的經歷,我們建議放在不同的模塊呈現(xiàn)。
比如教育背景,單獨作為一個模塊,校內的社團學生會經歷是一個模塊,校外的實習經歷是一個模塊,不建議把一堆經歷混在一起呈現(xiàn),會給人一種邏輯不太清晰的感覺。
二、經歷的排序問題
同一個經歷模塊下,一般建議按照時間倒敘的順序來排列。先放最近發(fā)生的經歷,因為這最能代表你當下的能力。并且根據閱讀者的習慣,看簡歷的第一眼,視線往往是先看教育背景,然后就是教育背景下面的內容。所以,在各個經歷模塊的排序上,緊隨個人信息后面的就是教育背景。
接著實習經歷、校內經歷、比賽經歷、項目經歷、實踐經歷、科研經歷具體放哪一個,取決于哪段經歷和求職意向的匹配度高,哪個經歷更能證明你具備崗位需要的能力,就把哪段經歷放在教育背景的下面。
這里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3段實習經歷,最近的一段和求職意向關聯(lián)度不高,但最遠的一段和求職意向關聯(lián)度高,那我們就將關聯(lián)度高的那一段經歷放在最前面寫。這個時候,為了不讓HR覺得我們的邏輯不清晰,我們可以在經歷呈現(xiàn)的格式上,將每段經歷的時間,統(tǒng)一寫在簡歷的最右側。
三、經歷一定需要“高大上”嗎?
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在求職的時候一定明確一個觀點,企業(yè)招聘是找與這個崗位最匹配或最具備潛質的員工,而不是找一個最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所以,經歷不是一定要“高大上”,但經歷一定要與崗位有關聯(lián)。
如果有一些“高大上”的經歷,但和目標崗位關聯(lián)度不高,可以錦上添花,但不能雪中送炭。也就是說如果簡歷本身和崗位已經高匹配了,在此基礎上,有一些額外的“高大上”經歷,可以加分。
如果簡歷本身就和崗位沒有太高匹配度,“高大上”經歷只能證明你很優(yōu)秀,但不能證明你可以勝任這個崗位,那網申通過率自然也不會高。
四、經歷如何寫得與崗位匹配度更高?
首先,我們要分析目標崗位,崗位需要什么樣的能力。那這些能力,我們又可以分為:
○專業(yè)知識方面的能力
○綜合能力:比如溝通能力、協(xié)調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等
○性格素質:膽大的還是內斂的?喜歡挑戰(zhàn)性工作的還是更喜歡循規(guī)蹈矩的?喜歡與人打交道還是更喜歡與事打交道?思考問題是發(fā)散性的還是目標性很強的?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專業(yè)知識方面的能力,其實對應的就是我們的專業(yè)背景或者我們在實習的過程中學到的行業(yè)/崗位知識。(如果是跨專業(yè)求職,有的專業(yè)知識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學,那自學的經歷也是可以寫在簡歷上的)
綜合方面的能力,其實都是一些軟性能力,是可以遷移的能力,比如溝通能力,我在校內社團經歷中也可以鍛煉到,在校外實習經歷也可以鍛煉到。所以我們在寫經歷的時候就是要找到過去經歷中能證明我們具備這方面能力的重點事件,重點突出就呈現(xiàn)。
至于性格素質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在自我評價中去找一個切入點呈現(xiàn)。歸納一個自己與崗位有關聯(lián)的性格特質,然后找一件事證明。
五、描述經歷的小技巧
最好用的肯定是【STAR法則】
它能讓我們把一件事闡述的很清晰,讓聽(看)的人接收到我們傳遞的最大信息量,同時也會顯得我們很有邏輯性。具體在簡歷中怎么用呢?
比如我們在大學期間,有過一段發(fā)傳單的經歷,那我們可以按照這個框架來描述:
○宣傳背景: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活動?
○宣傳目標:主要需要覆蓋哪些人群,計劃覆蓋多少?
○宣傳動作:自己通過哪些渠道派發(fā)傳單?
○宣傳結果:派發(fā)量多少?最后活動參與程度如何?
那如果是一段實習經歷,我們的工作內容可能涉及多個模塊。我們可以按照這樣的框架來呈現(xiàn):
○實習背景:簡單介紹一下這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如果是知名度很高的公司,可以省去這個介紹)
○渠道開拓:為了XX,通過XX方式,開拓了XX渠道(基本上一句話里面交代了T-目標、A-行動、R-結果)
○簡歷篩選:根據XX原則,處理XX、XXX崗位的投遞簡歷,有效幫助HR主管提升了工作效率
○面試邀約:觀察候選人面試前常問到的問題,匯總成FAQ,提前將FAQ以郵件形式發(fā)送給候選人,增強候選人對公司的好感度,面試邀約率提升了XX%。
另外,還有一個很好用的小技巧,就是在這段經歷或某個動作的結果呈現(xiàn)上,用數字來量化,能有比較級的最好使用比較級,比如和同期的實習生比較,和自己剛入職時候的數據比較,和往年同期數據比較。
當然,我們很多時候去實習,可能接觸不到一些數據,這里也提醒大家,要有意識的去對自己工作中相關動作的結果做收集,你只有知道結果怎么樣,你才能判斷自己這個行為動作有沒有效果。
更多推薦:
10節(jié)職場小白進階課
全套會計實操精選課
10節(jié)實操&管理精選課
7天審計精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