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國家分配論就是國家財政論

2006-09-24 14:19 來源:鄧子基

  如何理解國家財政與公共財政的范疇,以及如何看待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需要有正確的理論作為指導。有鑒于此,本文著重明確一個問題,我國財政主流學說—一國家分配論就是關于國家財政的理論或學說,國家分配論亦即國家財政論;同時,本文還對公共財政論與國家分配論(或國家財政論)的關系進行探討。

  一、國家分配論就是國家財政論

  多年來,國家分配論以其“財政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分配活動”和“財政本質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分配關系”的獨特論斷,而鮮明地與其他各種財政學說區(qū)分開來,從而被貼上“國家分配”標簽,并且因此而在財政經濟學界廣為流傳。但事實上,就其總體而言,國家分配論實質上就是關于國家財政的學說,國家分配論就是國家財政論,用它來指導我國當前國家財政實踐,是完全適宜的。

  之所以可以這么說,這是由國家分配論對于“國家財政”這一范疇的全面把握和深刻分析所決定的。國家分配論認為,國家財政這一范疇大體上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理解:

  l、關于財政與國家的關系。

  國家與財政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沒有無財政的國家,也沒有任何財政可以離開國家而存在。古今中外,財政就是國家財政、政府財政,因其天然具有公共性,因此也是公共財政。這實際上是對于國家財政作為一般范疇的理解。

  2、對于杜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模式(或類型)的認識。適應于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應實行公共財政;而適應于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機器方向,我國還因在公共財政以外,另有一塊體現國家作為資本所有者、體現公有制為主題的財政,即國有資本財政;因此適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財政模式應當是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公共財政和國有資本財政的有機統(tǒng)一體,即雙重結構財政(或雙元財政人而單純用公共財政是不足以概括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財政模式的。

  3、對于國家財政范疇的特殊涵義的理解。在“財政”一詞前加上“國家”二字,以“國家財政”作為對我國現行財政的模式——雙重結構財政模式的概括,可以涵蓋公共財政。另外,使用“國家財政”一詞,還有利于反映我國財經改革進程中的兩個重要事實:一是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主要是由政府自身推進的,對財政改革來說同樣如此;二是多年以來,我國財政一直存在“兩個比重”偏低的情況,需要通過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權威對這種局面加以改觀,以建立穩(wěn)固、平衡,強大的國家財政。

  不過,除了側重從財政現象和我國財政活動的現實出發(fā),國家分配論較早對“國家財政”這一范疇已經有著精辟見解之處,國家分配論的精髓與核心則是透過財政現象抽象出財政的本質,國家分配論認為,社會經濟過程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在財政活動的背后,隱含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樣,從生產關系或經濟制度的角度,國家分配論把財政本質理解為“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分配關系”。并且認為,財政的基本屬性是公平性和利益集團性(或階級性)。也就是說,一方面,國家或政府作為社會公眾利益的代表,需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家庭和企業(yè)所不愿提供或難以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務,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另一方面,國家或政府在其本質上又是各種集團利益紛爭的場所,在剝削階級社會主要體現為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之間的對抗性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則主要體現為各階層、不同組織之間的矛盾。基于上述理解,國家分配論認為,在我國現實條件下,著重要解決好兩種財政分配關系:一是國家,企業(yè)和個人之間的分配關系;二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以及地方各級政府之間的分配關系。

  由此可見,國家分配論不僅從現象的層面理解財政模式問題,更從本質的層面揭示財政活動所體現的經濟關系,而這對于理解財政范疇,理解國家財政范疇,以及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現狀及其目標,無疑具有獨特的價值。國家分配論表明,財政現象是復雜的,財政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由此決定著作為對財政現象及其表現形式進行概括的范疇——財政模式,也可以是多樣的,如計劃經濟時期無所不包的“大一統(tǒng)財政”。

  西方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純粹公共財政模式,我國當前的雙重結構財政模式等等。但是財政的本質卻是唯一的,任何形式的財政活動,在其本質上都體現著以國家為主體的分配關系。并且,作為對財政本質特征的直接反映,任何財政活動又都兼具公共性和利益團性(或階級性)這兩種基本屬性。

  至此,我們可以斷言,國家分配論就是國家財政論,國家分配論反映著國家財政論的本質觀。

  二、公共財政的本質觀也是國家分配論

  公共財政論認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市場經濟能夠在自發(fā)運行的過程中,僅僅依靠自身力量的調節(jié)使社會上現有的各種資源,即各種人力、物力和財力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從而達到資源的有效配置狀態(tài)。但是,市場經濟并非萬能,在一些領域或場合,市場機制本身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發(fā)揮,從而天然達到有效配置資源的結果。這些問題是市場經濟自身所無法克服的固有缺陷或不足,一般將它們統(tǒng)稱為市場失靈問題,如果任憑其發(fā)展,市場經濟體系將無法存續(xù),因此必須加以克服和糾正,這首先可以通過企業(yè)和個人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在市場經濟中,企業(yè)和個人是市場最主要的參與主體,企業(yè)和個人的經濟活動也基本上是通過市場途徑,以市場方式進行的,這樣,市場無法有效解決的問題,決定了企業(yè)和個人也難以有效地解決,因此,市場失靈需要有公共的或集體活動的介入,并且以非市場機制的方式進行干預,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糾正,而公共活動又主要由作為社會生活組織者的政府來體現,這就決定了政府必須對市場失靈進行干預,以克服和矯正市場的不足與缺陷。這樣,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干預的必要性,決定著作為直接計劃配置資源手段的政府財政,必須介入和參與到政府克服和糾正市場失靈的問題中去,并且通過自身的收支活動服務和支持政府的這類干預活動。

  這樣,沿著市場有效——市場失靈——政府干預——財政介入的分析思路,西方財政理論提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存在的必要性,公共財政論則在準確揭示這一思路的基礎上,概括和總結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應該為市場活動提供一視同仁服務的財政具有非市場盈利性的財政和法制化的財政。

  公共財政論是對長期根植與西方資本和市場環(huán)境之上的財政活動及其運行機制的理論概括,而進行這樣的理論概括無疑是正確的,對我國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財政模式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但是,囿于長期形成的學術研究傳統(tǒng),西方財政論僅從財政活動的現實來把握財政范疇,并沒有深入財政活動的本質,不等于財政理論不能或不應該揭示財政的本質。事實上,鑒于任何事物都是現象與本質的統(tǒng)一,任何范疇都是對于事物本質的概括和體現。因此,沒有揭示財政本質的財政范疇是不科學的,沒有回答財政本質的財政理論是不完整的,哪怕它能夠正確反映特定財政活動的特征及其運行過程。

  事實上,公共財政理論以無政府假說為出發(fā)點,論證市場經濟處于失靈狀態(tài)時政府及其財政進行干預的必要性,這固然不失其理論意義,但卻的確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提出政府及其財政為什么有必要存在,并沒有揭示政府及其財政實際上是如何存在與運作,以及為什么會如此存在及運作的理由。而要揭示政府及其政府的實際運行情況,就不能不把關注的焦點放在財政活動所體現的錯綜復雜的分配關系上,也不應對財政活動的另一個屬性——利益集團性避而不談。特別是,我過財政、經濟之路是十分艱辛而曲折的,財政的公共性并不會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其間交織著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摩擦、沖突和斗爭,伴隨著各種利益集團的分化、瓦解與重組,這就使我們不得不關注于國家財政的集團性(或階級性、階層性),不得不關注于財政分配行為背后所隱藏著的分配關系或經濟關系,而國家分配論則提供了理解這些問題的鑰匙

  有鑒于此,我們說,公共財政也是以政府(國家)為主體的一種分配關系。可見,公共財政論的本質觀也是國家的分配論。

  三、正確認識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的關系

 。ㄒ唬﹪曳峙湔撆c公共財政論的區(qū)別

  l、國家分配論的核心在于分析與探討財政活動的本質,是本質論;而公共財政論著重在于界定財政活動的范疇,并揭示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的運行過程,是現象論。因此,二者居于不同的理論層次上,國家分配論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國家學說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財政活動體現的是以國家(或政府)為主體的分配關系”這一論斷,正確揭示出財政的本質。而公共財政論由于始終處于資本和市場的環(huán)境之中,加上受到客觀的經濟基礎理論背景的影響,決定它所分析和解決的是直接面向西方市場經濟這一經濟背景下的財政活動如何進行運作的問題,并沒有對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史中財政活動的內在規(guī)律作出概括和總結。因此從理論研究的深度看,公共財政論所涉及的僅僅是西方國家財政特殊,對財政活動的分析只停留于表層;而國家分配論則涉及財政一般,對財政活動的分析觸及到了它的最深層次,揭示出財政活動的內在、本質的聯(lián)系。

  2、國家分配論和公共財政論的立論基礎不一致。財政活動涉及的是政府經濟行為,因此財政理論不僅要以一定的經濟理論為背景,而且必須以特定的政治理論為依據,這一點對中西財政理論來說,都不例外。不同的是,國家分配論以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為立論基礎,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為其基礎經濟學依據,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之上;其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財政活動規(guī)律的認識,還以市場經濟的一般理論為指導。而公共財政論則以社會契約論作為國家學說基礎,并且以西方經濟學作為基礎經濟學依據,建立在邊際效用價值論基礎之上。

  3、財政的產生與存在問題是財政理論的分析起點,在這一問題上,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遵循著不同的分析思路。國家分配論把財政視為一個歷史的范疇,認為財政是人類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隨國家的存在而存在,也將隨著國家的消亡而消亡。它著重運用了歷史分析的方法來揭示財政的產生與存在的問題。公共財政論則不然,它直接面向市場經濟下的財政,并不試圖去解決各種社會形態(tài)下的財政問題。

  因此,在關于財政的產生與存在這一問題的認識上,它采用的是邏輯分析的方法。在它看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及其財政之所以能夠有立足之地,那是因為市場經濟有著自身難以克服的弊端,這些弊端如果不由政府及其財政來加以解決,市場經濟將無法存續(xù)下去。因此,公共財政論以市場經濟為基礎,把解決市場失靈問題看作是政府干預根本理由,從而推導出財政產生與存在的必要性。

  4、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所指的財政對象不同。國家分配認為,財政分配的對象是社會產品,這里的社會產品只包括有形的物質產品,而不包括無形的勞務服務,也不包括精神產品。公共財政論則認為,財政活動提供的對象是公共產品,即具有共同消費性質的物品。它不僅包括有形的物質產品,更主要的是指各種公共服務。同時,從概念的形成看,社會產品是社會物質生產部門創(chuàng)造的產物,因此“生產”與社會產品有著直接而緊密的聯(lián)系:而公共產品雖然也是社會活動的產物,但恰恰是產品或服務在“消費”時具有的屬性——共同消費性,才使之與通常意義上的只適合于個人或少數人消費的私人產品區(qū)別開來,因此公共產品與“消費”之間有著直接而緊密的聯(lián)系。

  5、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所探討的財政活動的目的存在著差異。國家分配論認為,財政活動的目的滿足的是國家實現其職能的需要,即國家需要。國家既要履行社會管理職能,也要履行經濟管理職能,其中包括進行國有資本管理的特殊職能;它不僅要實現彌補市場失靈的需要,即公共需要,而且還要對大量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進行有效管理,以實現其保值、增值的需要。而公共財政論認為,國家雖然也具有進行社會管理與經濟管理的雙重職能,但是政府及其財政的活動基本上只應局限于為市場經濟提供私人經濟活動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產品,以滿足社會公眾的共同需要;對少量的國有資產,財政固然有進行有效管理的職責,但不以盈利性為目的,而主要是為了實現糾正市場失靈、克服市場缺陷的需要。

  6、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關注的財政模式有所不同。國家分配論認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受到客觀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既定的社會經濟關系的影響,應當實行公共財政與國有資本財政并存狀態(tài)下的雙重結構財政模式;而公共財政論始終倡導獨立運作的純粹公共財政模式。因此,相比較而言,國家分配論不僅要對市場失靈領域內的財政如何運行進行研究,還要對市場有效領域內的財政活動進行探討,同時,不可避免要對兩種財政活動之間的交互作用與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和總結。顯然,其涉及問題的復雜性和研究內容的廣泛性是公共財政論所不能比擬的。

  (二)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的統(tǒng)一

  l、在財政定義上,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都把財政看作是主體、客體、形式和目的的四個要素的統(tǒng)一體。具體地說:(1)雙方都認為國家(或政府)是財政活動的主體。(2)在財政客體方面,國家分配論主張社會產品范疇,西方財政理論主張公共產品范疇。上文已經提到,社會產品與公共產品是從不同考察角度提出的概念,公共產品在外延上較寬。但是,公共產品必須以社會產品為基礎,無形必須以有形為基礎。沒有社會產品的生產,公共產品的提供就沒有現實的物質基礎。(3)雙方都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財政活動的主要形式是貨幣或價值形式。(4)關于財政活動的目的,國家分配論認為財政是為了滿足國家需要,其中包括滿足社會公眾的公共需要和國有資本管理需要;西方財政理論認為財政活動是為了滿足公共需要。

  2、立足于各自現實的經濟背景,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都對財政活動現象及其運行機理進行了分析與探討。國家分配論作為一個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形成于計劃經濟時期;但隨著經濟改革的逐步推進,為了適應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這一理論在保留原有的理論精髓一財政本質觀的基礎上,對自身的研究方法、理論觀點與政策主張等進行了修正、補充和完善,其中吸收與體現了大量的市場經濟內容,與公共財政論在諸多問題的認識上找到了共通之處。比如,在關于市場經濟下的財政應當采取什么樣的運行模式這一問題的認識上,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都主張應當以市場經濟為財政活動的出發(fā)點、立足點,財政活動必須對市場經濟自身無法克服的不足與缺陷進行校正,從而為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因此,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都倡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應當實行公共財政。不同的是,國家分配論認為純粹的公共財政模式并不適合我國的國情,而應在著重實行公共財政之外,保留一塊國有資本財政,實行雙重結構財政;而公共財政論則主張實行單一的公共財政。

  3、在財政活動內容方面,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都認為財政活動由財政收入、財政支出、財政平衡與財政管理等一些基本內容構成,把財政活動視為“收、支、平、管”等環(huán)節(jié)構成的統(tǒng)一體,財政運行過程表現為周而復始、循環(huán)往復的資金流動。

  四、國家分配論是發(fā)展的財政理論

  當前,我的財政改革正面臨建立穩(wěn)固、平衡、強大的國家財政和構建公共財政基本框架的艱巨任務,與此相適應,我國的財政理論則要在堅持國家分配論的基礎上,對各種財政理論,尤其是以公共財政論為核心的西方財政理論進行整合和發(fā)展,建立起一整套富有中國特色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適應的財政學體系。在此情況下,國家分配論者將會大膽吸收和借鑒公共財政論的有關成分,發(fā)展和完善國家分配論。具體來說,國家分配論者將主要吸收和借鑒公共財政論的如下思路、觀點和方法:

  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源配置應當以市場配置為基礎,以政府(財政)配置方式為補充,使“看不見的手”與“看得見的手”相互配合,以實現社會經濟的有效運行。在市場經濟中,財政作為政府直接計劃配置資源的手段,應當真正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財政活動則把彌補市場的缺陷作為出發(fā)點,其首要任務是為所有的市場主體提供一視同仁的公共服務,避免由于政府財政的不恰當干預給市場的有效運作和經濟效率造成損害。這意味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我國在建立穩(wěn)固、平衡、強大的國家財政時應把構建和完善公共財政作為財政改革的核心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切實槁好國有資本財政。

  其次,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政應當是法治化的財政,國家預算制度是一個國家的財政管理制度中最具決定意義的內容,國家預算的政治決定過程是西方財政理論關注的焦點。公共選擇論認為,從出發(fā)點和歸宿點來看,財政是應市場主體的公共需要而建立,為滿足公共需要而存在的,因此,財政收支提供的公共產品必然也必須是由公眾的偏好和意愿決定的,要受公眾的制約和監(jiān)督,政府作為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代言人不能侵犯公眾的利益。

  這就決定了國家預算應當依據有關法律,通過一定政治程序進行,國家預算的絕大部分內容向社會公眾公開,社會公眾有權監(jiān)督國家預算的實際執(zhí)行情況,這些做法使得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家預算在很大程度上步入了法治化、程序化和公開化的軌道,從而使政府的財政活動呈現出很強的法治化。為了使我國財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無疑也應當采納西方國家財政的做法,借鑒和吸收公共財政的一些合理成分。

  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公共財政論沿襲了西方經濟理論的傳統(tǒng)研究方法,即透過經濟現象提出經濟思想,再把經濟思想具體化為系統(tǒng)的經濟理論,之后通過建立適當的經濟模式把經濟理論作進一步深化,然后將經濟理論用于指導經濟政策與實踐。這一過程可以簡要地表示為:經濟現象——經濟思想——經濟理論——經濟模式——經濟政策。公共財政論大量采用數理方法、計量方法,對財政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這是豐富、發(fā)展國家分配論時值得惜鑒的地方。

 。ù宋墨@第四次全國優(yōu)秀財政理論成果評選榮譽獎,作者為廈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