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認為“道”是天地萬物的根源,并支配其演變。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觀點,主張順乎自然,無為而治。從這一基本思想出發(fā),老子對國家及與國家密切相關(guān)的賦稅持完全否定的態(tài)度。老子認為,統(tǒng)治者征收賦稅是違背天道:”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它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對立和矛盾沖突,使百姓陷于貧困,“朝蒼除,田甚荒,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余,是謂盜竽,非道也哉!”“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彼J為統(tǒng)治者征收重稅將導致自己的滅亡,“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主張圣賢的君主不積累財富“圣人不積”。老子要建立的,是一個符合道的精神,沒有階級,沒有國家,沒有戰(zhàn)爭,也沒有賦稅的“小國寡民”的社會,這只是一種渺茫的空想,是違背歷史發(fā)展進程的。然而,老子也揭露了賦稅剝削的本質(zhì),指出它是百姓貧困的根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老子的賦稅觀也具有積極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