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國務院制定暫行條例開征新稅種,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但是現(xiàn)在,稅收立法權回歸全國人大的條件已經成熟。
趙冬苓沒有想到,第一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她就“火”了一把。
作為一名曾經獲得過金雞獎最佳編劇、飛天獎最佳編劇的專業(yè)編劇,這一次,讓她走紅的不是劇本,而是一個議案。議案的名字叫做《關于終止授權國務院制定稅收暫行規(guī)定或條例的議案》。主要內容為:稅收立法權本屬全國人大,但在1984年和1985年,全國人大兩次授權國務院稅收立法權,F(xiàn)在,作為最高立法機關,全國人大應該收回稅收立法權。
對此,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財稅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此前全國人大對國務院的授權屬于“空白授權”,它違背了稅收法定主義的基本理念,不能充分體現(xiàn)民意,容易使征稅機關的公權力缺乏約束,從而帶來諸多弊端。
議案引關注
趙冬苓之所以提出這個議案,十分偶然。
3月1日,“國五條”細則頒布,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也讓她注意到了稅收的問題。她咨詢專家得知,“國五條”細則提出的對出售自有住房按轉讓所得20%征收個人所得稅的行為并無不妥,因為個稅本來就是由全國人大立法通過的,合乎立法要求。但與此同時,她卻發(fā)現(xiàn)稅收立法中存在的其他問題:中國大部分稅收都沒經過全國人大立法,而是由全國人大授權給國務院,通過暫行條例等形式制定。如今,距離全國人大授權已經過去了近30年。
針對這一問題,趙冬苓開始準備議案。3月7日,議案正式形成。按照規(guī)定,她需要找到30位代表聯(lián)署才能生效。讓趙冬苓意外的是,她在找代表聯(lián)署的時候,大多數(shù)代表都非常支持,特別是企業(yè)界的代表,有的甚至主動找上門來要求聯(lián)署。
趙冬苓的這份議案引起很大反響。3月9日下午,趙冬苓將議案正式上交大會議案組。很快,在一小時之后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記者會上,就有記者就這份議案提問。對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信春鷹答復說:“什么時候收回,我們還要認真地研究、分析大家的意見,在適當?shù)臅r候考慮這個問題。具體沒有路線圖,也沒有時間表,但是我們會回應公眾的關切。”
對于信春鷹的答復,趙冬苓并不滿意。她告訴記者說,她這次提出的議案的最大價值在于把稅收立法權帶進了公眾視野。而她也將持續(xù)不斷地關注此事。
稅收立法權之爭
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曾撰文指出,我國現(xiàn)行的18種稅中,只有個人所得稅、企業(yè)所得稅和車船稅等3種稅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開征的,剩余的15項稅種則全部由國務院制定暫行條例開征,其收入占稅收總收入的70%。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每年數(shù)以萬億元的財政收入,而民眾的普遍感覺則是稅負偏重。全國人大代表、開山集團董事長曹克堅就表示,兩會前他特意找了很多民營企業(yè)從業(yè)者了解他們的訴求。大家普遍覺得,現(xiàn)在做企業(yè)很不容易,特別是中小型企業(yè),生存環(huán)境太艱難。所以,很多民營企業(yè)老板都希望國家能減免一部分稅收。
劉劍文表示,國務院制定暫行條例開征新稅種,是歷史原因造成的。但是現(xiàn)在,稅收立法權回歸全國人大的條件已經成熟。
劉劍文舉例說,授權立法的情況曾經非常普遍,但是現(xiàn)在,其他很多領域都已經得到了解決。例如在金融法領域,已經由全國人大或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制定了商業(yè)銀行法、證券法、證券投資基金法和保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律體系基本已經完善。而在企業(yè)法領域,也有包括公司法、中小企業(yè)促進法、企業(yè)國有資產法等一批法律紛紛出臺。
在稅收立法領域,也曾經有人進行過嘗試。早在2008年,首次參加全國政協(xié)會議的朱征夫就因為政府連夜開征“印花稅”向全國人大提出過建議:新稅種開征、稅率變更應由全國人大決定。但是,朱征夫的議案最后不了了之,只得到全國人大法工委“高度重視,進行調研”的答復。同樣,5年前,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曾計劃將增值稅等重要稅種納入立法規(guī)劃,但直到該屆人大任期結束,也只是將車船稅通過了立法。
之所以如此,在劉劍文看來,是因為稅收領域最復雜、最敏感,涉及的利益也最多。要進行稅收立法權轉移,會涉及到國家和納稅人的稅負平衡,還會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
劉劍文告訴記者,要想推動全國人大收回稅收立法權,關鍵還是需要政府部門轉變思維方式,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去解決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
而最新消息顯示,3月14日,據(jù)媒體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王力表示,要創(chuàng)造條件,適時制定增值稅法,要研究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工作。應在進一步擴大試點的基礎上,爭取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通過立法,可以充分反映社會各界的意見,有利于構建和諧征納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