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時新聞:財會資訊財經(jīng)資訊財稅資訊審計資訊考試動態(tài):初級職稱中級職稱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

各地動態(tài):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天津江西安徽福建廣東廣西遼寧吉林山東內蒙古山西更多

首頁>會計資訊>財稅資訊> 正文

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主線索

2009-1-16 14:37 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 】【打印】【我要糾錯

  改革開放30年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要求、符合公共財政運行規(guī)律的財稅體制初步建立;仡30年來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路徑,探究財稅體制改革的主線索,對于進一步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充分發(fā)揮財稅體制對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的保障和促進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改革的起點:非公共性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弊端日益明顯。我國財稅體制改革是從改變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起步的。循著收入——“錢從哪里來”、支出——“錢向何處去”這兩個有關財稅活動運行層面的基本線索,可以將當時的財稅運行格局概括為: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國有部門;財政支出主要投向國有部門。與計劃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這一時期的財政支出活動主要圍繞生產建設領域進行,在財政政策上實行不同所有制分治和城鄉(xiāng)分治。由此,可以將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的財稅體制概括為國有制財政、城市財政、生產建設財政。“國有制財政+城市財政+生產建設財政”,凸顯了傳統(tǒng)體制下財稅體制機制的非公共性特征。這種財稅體制在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暴露出明顯的弊端和不適應性。因此,我國財稅體制走上了改革之路。

  一條主線:由非公共性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不斷向公共性的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靠攏和逼近。我國財稅體制改革的一大特點,就是它作為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始終服從服務于整體改革的需要。我國經(jīng)濟體制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方向。經(jīng)濟領域市場化程度的提高,首先帶來的是GDP所有制構成的多元化。這一影響傳遞到財稅運行格局上,就是財政收入來源的公共化,全國稅收收入日益來源于多種所有制經(jīng)濟成分。財政收入來源的公共化,自然會推動并決定財政支出投向的公共化。到2006年,全國財政支出中專門以國有經(jīng)濟單位為主要投向的支出占比已經(jīng)由1978年的52.7%大幅下降至15.87%.與此同時,社會保障支出、文教科學衛(wèi)生事業(yè)費支出和政策性補貼支出等所占的份額分別上升至11.25%、18.69%和3.58%。財政收支的公共化又進一步催生了財政政策取向的公共化。也就是說,經(jīng)濟的市場化帶來了財稅運行格局的公共化,財稅體制機制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從國有制財政走向多種所有制財政,從城市財政走向城鄉(xiāng)一體化財政,從生產建設財政走向公共服務財政。由“國有制財政+城市財政+生產建設財政”向“多種所有制財政+城鄉(xiāng)一體化財政+公共服務財政”的躍升過程,彰顯了財政的本質屬性——公共性。由非公共性逐步向公共性靠攏和逼近的財稅公共化過程,形成了過去30年我國財稅運行格局及其體制機制的演進路徑。

  一個取向:構建并實行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又與財政的本質屬性相貫通的公共財政制度體系。財稅體制改革起步時,幾乎所有的改革舉措都是基于增強經(jīng)濟活力的目的、圍繞“放權讓利”而推出的,這打破了“財權集中過度、分配統(tǒng)收統(tǒng)支、稅種過于單一”的傳統(tǒng)體制格局,并由此啟動了我國財稅體制機制的公共化進程。隨著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改革目標的明確,1994年啟動了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之后,同市場經(jīng)濟緊密相連的諸多因素、理念、規(guī)則、制度等疊加在一起,不僅催生了公共財政的概念以及相關實踐,而且使改革的著眼點也越來越向公共化的方向聚焦。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和財政收入規(guī)模不斷擴大,構建公共財政框架就成為了一種自然的選擇,并圍繞這一目標實施了收支兩條線、部門預算、政府采購等一系列改革。再到后來,伴隨著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建設完善的公共財政體制成為財稅體制改革的方向。于是,“健全公共財政體制”、“加快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等相繼進入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國家“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和黨的十七大報告等一系列重要文獻。至此,經(jīng)過30年艱難探索,全面建設公共財政成為我國財稅體制改革有意識、有目標的自覺行動。

責任編輯:逐夢
相關熱詞: 財稅體制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