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錢冠林日前表示,2003年至2007年全國共計入庫稅款164129億元,年均增長23.8%。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特別是近十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全國稅收收入連年持續(xù)較快增長。繼1999年稅收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后,2003年突破2萬億元,2005年突破3萬億元,2007年突破4萬億元,達49449億元。取得如此好的稅收業(yè)績固然值得高興。正如錢冠林副局長所表示的,國家稅收收入的較快增長,大大增強了財政實力,為增加公共產(chǎn)品和服務,服務民生提供了強大的財力保障。據(jù)了解,僅中央財政用于“三農(nóng)”的支出五年累計達1.6萬億元。全國財政用于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文化體育事業(yè)的支出五年累計分別為2.43萬億元、6294億元、1.95萬億元和3104億元,分別比前五年增長了1.26倍、1.27倍、1.41倍和1.3倍。這都是可喜之處。然而,筆者對全國入庫稅款年均增長23.8%也有一些擔憂。
一是擔憂我國稅負偏重。據(jù)報道:目前我國的稅收收入已占到財政收入的95%左右,是財政收入最主要的來源,稅收的高增長將直接帶來國家財政收入的增加,這是值得慶賀的事。但令人關注的是:在近年來我國稅收收入屢創(chuàng)新高的同時,稅收是否過重的議論也屢見報端。美國《福布斯》雜志去年發(fā)表的年度稅負排名就曾指出,中國稅負排名仍然靠前。盡管事后國家稅務總局相關司局負責人表示,總體來看,中國宏觀稅負與國際相比屬于較低水平,宏觀稅負大大低于大部分工業(yè)國家,發(fā)展中國家的宏觀稅負也比中國2005年的宏觀稅負水平高出6至9個百分點。也有專家說:近年來我國稅收收入增速連續(xù)10年高于GDP增速和個人收入增速,縱向地看,中國人的宏觀稅負加重了。
另外,現(xiàn)代稅制的基本原則是,政府征稅必須征得納稅人的同意。但在中國,納稅人難以參與有關稅的立法、決策過程,政府則全盤控制征稅權力,而這種權力未受到有效的限制、約束,稅務部門、行政部門可以隨意開征新稅、調高稅率。已故杰出經(jīng)濟學家楊小凱教授通過對近代英、法兩國政府收入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非經(jīng)納稅人同意的稅,哪怕稅率不高,也會讓民眾感覺負擔沉重,不愿納稅;而英國的實際稅率雖然很高,但因為經(jīng)由議會同意,民眾感覺反而并不沉重。
二是擔憂取之于民的稅收沒有真正實現(xiàn)“用之于民”!吨袊嗄陥蟆吩髁艘豁調查:“作為納稅人,你最關心什么問題?”結果,49.4%的人選擇了“政府把我們繳的稅用到哪兒去了”。這一方面反映出公眾納稅人權利意識的覺醒,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民生投入與稅收增長曲線的脫節(jié)和稅收最終用途的不透明,讓民眾心中沒底。就此問題,筆者以為,讓廣大群眾所得到的實惠與國家稅收同比增長是當前應該認真對待的問題。正如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財金學院教授安體富所認為的:在使用上,國家稅收應繼續(xù)向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產(chǎn)品方面傾斜,稅收的增長不是目的,應該讓更多人享有稅收高增長帶來的成果!叭≈诿瘛迸c“用之于民”是不可分割的,否則,政府與納稅人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就會被打破而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不過,相比較而言,“用之于民”或許顯得更為重要,因為政府征稅只是手段,使用稅款提供公共產(chǎn)品才是目的。
三是擔憂把改善民生寄希望于稅收的增加。稅收的增長固然為改善民生提供了強大財力保障,但國民福利的增長與公共服務的增加,卻不能簡單寄望于稅收收入的快速增長,因為稅收的過快增長是以加重國民負擔、損傷經(jīng)濟活力為代價的,會因為眼前福利的增加損害國民與國家的長遠利益。當務之急是要改善稅負分攤與財政資金支出結構,特別是稅收負擔分攤不合理現(xiàn)象、公款消費占財政支出比例過大亟待引起高度重視。
我們期待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初衷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實,真正讓廣大民眾而非少數(shù)特殊人群從發(fā)展中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