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務課程:會計課程稅務課程免費試聽招生方案 初當會計崗位認知會計基礎財務報表會計電算化

綜合輔導:會計實務行業(yè)會計管理會計審計業(yè)務 初當出納崗位認知現(xiàn)金管理報銷核算圖表學會計

首頁>會計信息>會計繼續(xù)教育> 正文

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的運用

2003-12-22 16:21 張綏 【 】【打印】【我要糾錯
    所得稅會計是一門以所得稅法令法規(guī)為準繩、會計技術為工具,平時負責歸集企業(yè)各項交易活動的合法憑證,并加以記錄、整理、分類、匯總,進而在年度終了加以結算、編報、完納企業(yè)所得稅的專門會計。在西方國家,所得稅會計早已成為一門獨立于企業(yè)財務會計之外的專門會計。

    財務會計和稅收征收分別遵循不同的原則,服務于不同的目的。所得稅會計就是研究這兩者之間如何進行最佳最合理結合的問題的。正確運用好所得稅會計處理方法,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區(qū)分概念和特點

    在實踐中,會計所得與應稅所得存在著差異,需要專門的所得稅會計,以正確計算課稅所得。

    會計所得系指依據(jù)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和規(guī)定,用財務會計的專門方法計算出來的稅前純益或純損。應稅所得是指以會計所得為基礎,依稅法規(guī)定調整后之數(shù)額,是計算所得稅的直接依據(jù)。

    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差異:

    第一,永久性差異。即本期發(fā)生的會計所得與應稅所得的差異在以后年度不會抵銷。如有些會計所得可以免稅,并非應稅所得;有些在會計上并非收益,但在稅法上作收益課稅;有些會計費用在計算課稅所得時不予承認等等。

    第二,時間性差異。即會計上與稅法上承認收益或費用的時間不在同一年度而引起的差異,這些差異在以后年度可以抵銷。包括收入認定時間差異、費用認定時間差異、資本支出與費用支出劃分標準不同而產生的差異、因提列各項準備而發(fā)生的差異等。

    第三,年度間盈虧互抵而發(fā)生的差異,根據(jù)稅法規(guī)定,某一年發(fā)生的虧損可在其以后若干年度的利潤中抵補。此一抵補,僅在計算以后年度的應稅所得時適用,因而計算會計所得時并不適用。

    會計所得與應稅所得是兩個不同的經濟概念,體現(xiàn)不同的要求,差異自不可避免。在我國服從于財政、稅收管理的傳統(tǒng)會計制度下,這些差異就已經存在。隨著新會計制度的實施和企業(yè)處理會計事項自主權的擴大將更顯突出。故在計算所得稅時,不可能直接以會計所得為依據(jù),而要依所得稅法規(guī)定對會計所得進行調整后,才能正確計算出應納所得稅額,這一復雜的調整過程需借助專門的所得稅會計來完成。

    具體講,所得稅會計是研究如何處理按照會計制度計算的稅前會計利潤與按照稅法計算的應稅所得之間差異的會計理論和方法。在會計核算中可采用兩種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即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

    (一)應付稅款法。是將本期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產生的差異均在當期確認所得稅費用。其特點是:本期所得稅費用按照本期應稅所得與適用的所得稅率計算,即本期所得稅費用等于本期應交所得稅,本期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不單獨核算,與本期發(fā)生的永久性差異同樣處理。也就是不管稅前會計利潤是多少,在計算交納所得稅時均應按稅法規(guī)定對稅前會計利潤進行調整,調整為應稅所得,再按應稅所得計算本期應交的所得稅,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

    (二)納稅影響會計法。是指企業(yè)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按照當期所得稅和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的合計,確認為當期所得稅費用的方法。在這種方法下,時間性差異對所得稅的影響金額,遞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所得稅被視為企業(yè)在獲得收益時發(fā)生的一項費用,并應隨同有關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同一期內,以達到收入和費用的配比。時間性差異影響的所得稅金額,包括在利潤表的所得稅費用項目內,以及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稅款余額里。

    二、正確分析,合理運用(一)在稅率不變的情況下。1.采用應付稅款法時,不確認本期發(fā)生的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金額,按本期應稅所得計算的應交所得稅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在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時,需要確認時間性差異對未來所得稅的影響金額并作為本期所得稅費用的組成部分。2.采用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對永久差異的處理方法是一致的,即永久性差異確認為本期所得稅費用或抵減本期所得稅費用。3.在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在不存在永久性差異和某些特殊情況下,本期所得稅費用是按會計制度計算的本期稅前會計利潤所應承擔的所得稅費用,符合配比原則,即一定時期的收益與一定時期的所得稅費用相配比。

    (二)在稅率變動情況下。具體運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有兩種可供選擇的方法,即遞延法和債務法。二者的本質區(qū)別在于:運用債務法時,由于稅率變更或開征新稅時,需要對原已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進行相應的調整,而遞延法則不需要對此進行調整。遞延法更注重利潤表,即利潤表上的所得稅費用與其相關期間稅前會計利潤的配比;債務法更注重資產負債表,即債務法計算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更符合負債或資產的定義。

    三、運用時的注意事項

    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應付稅款法或納稅影響會計法進行會計核算時,應注意幾個問題:(一)企業(yè)在只發(fā)生永久性差異的情況下,只能選用應付稅款法核算,而不能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

    (二)企業(yè)在只發(fā)生時間性差異的情況下,兩種方法可以任選其一。為了謹慎起見,如果本期產生的可抵減時間性差異預計能在未來轉回時期內產生足夠的應稅所得,這一可抵減時間性差異才能確認為一項遞延借項或所得稅資產反映在資產負載表上;否則,不能確認為一項遞延借項或一項遞延所得稅資產,應于發(fā)生當期視同永久性差異處理。

    (三)企業(yè)在既有永久性差異,又有時間性差異的情況下,兩種方法可以同時使用,即對永久性差異使用應付稅款法,時間性差異使用納稅影響會計法;也可以只使用應付稅款一種方法,但不可單獨使用納稅影響會計法。

    (四)在具體運用納稅影響會計法核算時,在稅率不變的情況下,無論是采用遞延法還是債務法,其結果相同;但在稅率變動的情況下,則兩種處理方法的結果不完全相同。

    (五)雖然采用應付稅款法和采用納稅影響會計法對永久性差異的處理方法是一致的,但是,兩者的核算基礎不同,應付稅款法是在收付實現(xiàn)制基礎上進行的會計處理,而納稅影響會計法是在權責發(fā)生制基礎上進行的會計處理。

    (六)所得稅會計對會計所得的調整,是一種賬外調整,即僅需在所得稅結算申報表中將金額進行調整即可,無須再作分錄和登記賬簿。正如前述,由于企業(yè)的交易事項,是依據(jù)會計原則和行業(yè)會計制度入賬的,而稅法規(guī)定與會計有關規(guī)定又有不同之處。故在申報所得稅時,應依稅法規(guī)定對會計所得進行調整。

    所得稅會計對會計所得的調整,是一種一次性的調整,即僅需在結算所得稅時進行調整。平時的所得稅可按會計所得暫交。當然為了結算調賬的需要,從事所得稅會計工作的人員平時要注意記錄、整理、分類、匯總有關資料。

    為適應所得稅會計賬外調賬的需要,所得稅結算中報表必須將各項均分為“賬載金額”和“依法自行調整后金額”兩欄。同時,預留一定空白供必要的調整說明之用。申報表中,“賬載金額”欄登記依會計制度入賬的各項目的賬載金額,“依法自行調整后金額”欄記載依稅法進行調增或調減后的金額。

    所得稅會計對會計所得的調整,由企業(yè)所得稅會計人員自行調整,經稅務機關或注冊會計師審核認可后作為結算所得稅的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