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基于歷史視角的匯率本質認識

2009-05-04 14:06 來源:劉安雄 王濤

  內容摘要:在開放經濟運行中,匯率是居于最核心地位的變量。因而對于匯率的研究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對認識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增加、人民幣升值以及匯率改革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試圖從歷史演進角度,通過對馬克思和西方經濟學家匯率決定理論的回顧分析,提煉出對匯率本質的認識。

  關鍵詞:匯率 歷史演進 決定理論 本質

  在開放經濟運行中,匯率是居于最核心地位的變量。因而對于匯率的研究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對認識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增加,人民幣升值以及匯率改革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試圖從歷史演進角度通過對馬克思和西方經濟學家匯率決定理論的回顧分析,提煉出對匯率本質的認識。

  貨幣兌換的起源

  貨幣兌換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它是在商品交換出現(xiàn)之后為了適應國際經濟交往的需要而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從14世紀、15世紀開始,在西歐伴隨著城市的興起和集市貿易的發(fā)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開始發(fā)達起來,再加上15世紀中葉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使得世界市場從此逐步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國際間的商品交換也日益頻繁,交易規(guī)模在逐步擴大,并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如威尼斯、佛羅倫薩、熱那亞等。而隨著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與發(fā)展,各國之間的商品交換日益頻繁,交易規(guī)模也不斷擴大,不同貨幣兌換也日益頻繁起來,并有力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fā)展。由于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就要求一個兌換率,即匯率。由于歷史上經由了不同的貨幣制度,囿于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和經濟背景,從而產生了對匯率本質的不同認識。而對匯率本質的認識又派生了不同的匯率決定方式,因此在分析匯率本質的同時就要涉及到匯率的決定理論。

  馬克思主義對匯率的認識

  馬克思認為,匯率所表現(xiàn)的是“生產的國際關系”。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導言中的政治經濟學的方法一節(jié)擬訂了這樣一個提綱:“生產的國際關系-國際分工-國際交換-輸出和輸入-匯率。”在這個關系中,國際分工導致國際交換,而國際交換首先表現(xiàn)為商品的輸出和輸入。在黃金是貨幣制度的基礎又可以自由輸出入的情況下,商品輸出入的凈差額引起國際貴金屬的國際流動,繼而影響匯率的變動。馬克思強調,匯率是一種更復雜的經濟關系。在馬克思的《經濟學手稿》中說:金銀本身不是貨幣。自然并不產生貨幣,正如自然界并不產出匯率和銀行家一樣。由于貴金屬是當時整個貨幣制度的基礎,也由于黃金本身具有價值,因而貴金屬的國際流動所決定的匯率就是兩國金幣所包含的價值之比——含金量之比。在《經濟學手稿》和《資本論》中,馬克思分析了影響匯率變動的因素:商品輸出入的凈差額、無形貿易、資本輸出、利率與匯率的相互影響、名義匯率與真實利率等。

  西方學者對匯率的認識

 。ㄒ唬┰缙谥厣讨髁x

  重商主義者把貨幣看成是唯一的財富。因此,他們主張要盡量多出口、少進口,以防止貨幣的流出,甚至主張用行政手段禁止貨幣的流失。故此,他們特別注意影響商品進出口和貨幣輸出入的匯率變化。重商主義者對匯率問題的研究已經比較系統(tǒng),17世紀前半期,匯率理論史上發(fā)生了第一次重要的爭論,主要在馬林斯、米塞爾頓以及托馬斯孟之間展開,史稱“三M爭論”。他們都認為匯兌平衡率是由匯兌的鑄幣平價決定的,也就是按貨幣金銀含量的相應的價值比率決定的,但在匯率變動的原因等一些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ǘ┕诺浣洕鷮W家

  洛克在《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后果》中,闡述了他的匯率理論,這一理論建立在他的貨幣數(shù)量論的基礎上。他認為決定匯率的因素有兩個:一是兩國各自擁有的貴金屬(白銀)的多少,二是貿易差額。

  18世紀瑞典出現(xiàn)嚴重通貨膨脹時,克里斯蒂寧注意到了貨幣匯兌量及匯率變動問題。他指出,如果貨幣發(fā)行過多,其中一部分形成的需求壓力,落在國內市場上引起物價上漲;另一部分流向國外市場,形成對外幣的過度需求引起本幣匯率下跌,但匯率變動并不受國內物價變動影響。

  休謨和康替龍?zhí)岢?ldquo;鑄幣點機制理論”。其含義是:匯率決定于國際收支,國際收支逆差會使一國貨幣匯率下跌,超過一定限度(鑄幣點)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出,從而誘發(fā)國際收支調節(jié)的鑄幣-物價流動機制,使物價降低,刺激出口。當匯率上升超過某一高度時,則會引起黃金輸入,使國內物價上升,刺激出口。斯密也注意到了匯率對進出口的調節(jié)作用。他評論重商主義關于一國匯率下跌會擴大強國的貿易逆差時指出:“匯兌的高價必定會產生類似征稅的作用,因為它增高外幣的價格,從而減少外幣的消費。所以,匯兌的高價不增加他們所謂的貿易逆差額,而只會減少他們所謂的貿易逆差額,因而也會減少金銀輸出”。

  穆勒認為,在金本位制下匯率的變動可調節(jié)貿易收支的小額不平衡,但當兩國之間出現(xiàn)大的不平衡時,匯率變動只有間接地通過影響國際鑄幣流動和國內價格水平,才能使均衡得以恢復。同時他還認為貨幣的對內貶值和對外貶值是同時出現(xiàn)的,并且方向一致,所以匯率貶值既不能刺激出口,也不能抑制進口。

 。ㄈ┙碚摚19世紀后期到20世紀30年代)

  戈遜在他的《外匯理論》一書中對金本位制條件下的匯率取決于供求的原理作了系統(tǒng)的闡釋,他把金本位制下匯率的變動歸結為國際借貸關系中債權債務的變動。但他沒有說明匯率決定的基礎究竟是什么。

  瑞典經濟學家古斯塔夫•卡塞爾以貨幣數(shù)量論為基礎,提出了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盡管許多學者對購買力平價學說進出了種種批評,但該理論仍然有一種“殘存的有效性”。

  法國巴黎大學教授艾伯特•阿夫塔里昂根據邊際效用論的觀點對匯率的決定及其變動的原因作了另一種解釋。他認為:匯率取決于外幣的供給與對外幣的需求,而個人對外幣的需求則出于個人對國外商品和勞務的某種欲望,這種欲望又是由個人的主觀評價決定。因此,他的匯率理論被稱為匯率的主觀評價理論。

  凱恩斯的匯率理論被認為是對匯率決定的又一種解釋,即通過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間的關系來確定匯率的位置及其變動的原因。盡管凱恩斯的利率平價理論還處于起步階段,屬于古典利率平價理論,但他的研究為現(xiàn)代利率平價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

 。ㄋ模┈F(xiàn)代理論(二戰(zhàn)以后)

  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以凱恩斯理論為基礎,形成了凱恩斯主義的匯率理論,這是戰(zhàn)后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匯率理論。該理論認為,市場匯率不過是一種價格,也是由市場上供給和需求雙方的力量決定的;外匯的供求是派生的是由國際收支尤其是商品和勞務收支引起的,因此匯率實際取決于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這與戈森的國際收支說異曲同工,稱為新“國際收支說”。

  1981年,經濟學家阿爾吉對原凱斯主義的理論加以改進和深化,形成了新凱恩斯主義的匯率理論。阿爾吉認為,均衡匯率水平是由本國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貨幣工資率、外國的國民收入、價格水平、利率水平以及對兩國貨幣匯率預期等因素決定的。

  20世紀70年代初期,以約翰遜等為代表的貨幣主義學派創(chuàng)立了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該理論的主要假定是:高度發(fā)達的資本市場,即資本的充分流動性及國內外資產之間的充分替代性;高效率的商品市場,從而世界各地同一種商品價格如按期貨貨幣計算價格相同;高效的外匯市場,市場參加者能根據信息做出合理預期,并且他們的預期能強烈地影響市場上的匯率。

  對匯率本質的初步認識

  匯率是一個歷史范疇,是商品經濟發(fā)展,貨幣的產生發(fā)展,尤其是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發(fā)展的產物。在經濟全球化和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匯率是人們無法回避的問題。提到匯率自然就離不開貨幣、國際貿易、國際資金流通等。在信用貨幣制度下,一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就是該國貨幣的對內購買力。其大小由單位貨幣所能購買的商品和勞務決定,因此貨幣的對內購買力通常與一國國內物價水平呈反向相關關系。所謂貨幣對外價值是指一國貨幣對外的兌換能力,通常通過匯率來表現(xiàn),兌換的外幣越多,說明對外價值越高,反之則反是。價格、匯率分別代表貨幣的內外價值。匯率是指兩國貨幣所代表的價值的交換比率。匯率不僅體現(xiàn)了兩國貨幣之間的價值對比關系,而且它還在國際金融和國際貿易中具有價格傳導功能。在國際貿易中,一國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通過匯率轉換成以另一國貨幣表示的價格,從而使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在國際間具有可比性。在國際金融活動中,不同的貨幣單位通過匯率轉換成外匯市場所需要的貨幣單位,使國際資金融通和資本流動成為可能。匯率的本質是價格水平,匯率的變化在中長期只與通脹(通縮)相關,名義匯率并不能決定一國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姜波克.國際金融學(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何澤榮.國際金融原理(第3版).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孫佚.匯率理論演變與趨向研究.復旦大學,2005

責任編輯:劉安雄 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