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會計網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淺議會計國際化

2005-08-06 13:01 來源:中州審計

  隨著國際投資、融資的迅速發(fā)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日益加強,會計的國際化問題已日益成為各個國家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

  會計領域中的國際化行為,會計界通常簡稱為會計國際化。它是指由于國際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規(guī)范和統一,亦即采用國際上公認的會計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本國的經濟業(yè)務。目前對會計國際化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一、“溝通觀”

  這種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通過尋找各國差異之所在,求同存異,以更好地促進國際經濟交往。

  二、“協調觀”

  這種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減少國與國之間的差異,通過一定的途徑尋求出各國認可的一致內容。

  三、“統一觀”

  這種觀點認為,國際化就是實行全球一體化、統一化,是從發(fā)展的角度來消除國家間會計方面存在的差異。

  以上國際化的三種觀點,表現出國際化產生的歷史先后順序及內在的邏輯關系。不同的國際化思想有其產生的客觀環(huán)境。溝通是基礎,沒有溝通,國家之間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溝通和理解的基礎上,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加,自然產生協調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協調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國間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產生了規(guī)范與統一的呼聲。

  筆者認為,我國在會計國際化進程中應堅持“協調觀”,因為溝通是進行協調的基礎,而統一只是協調的理想狀態(tài)。會計國際化實質上就是國際會計協調,但協調不同于標準化。協調是逐步縮小各國會計慣例的差異程度,從而增加會計信息可比性的過程。標準化則意味著要推出一套嚴格的、各國統一而沒有選擇余地的會計規(guī)則,各國會計間的差異完全消失,這只是協調的最終目的和理想狀態(tài)。

  基于對會計國際化的基本認識,我國過去20余年的會計制度改革和會計準則建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推進中國會計國際化的過程。無論是會計準則發(fā)布的次序、會計政策選擇,還是圍繞會計改革進行人才培訓、理論研究、國際交流等方面,都與會計國際化緊密相關。尤其2001年年初實行的《企業(yè)會計制度》,在會計的基本概念、原則、具體確認和計量方法等方面匯集了我國會計改革的眾多成果,在實質上與國際會計準則并不存在重大差異。

  我國推進會計國際化,應該是以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為背景,適合中國國情,反映會計規(guī)律的理論和實踐。比如在會計模式的選擇上,有觀點認為,中國會計規(guī)范應選用國際上通行的準則模式,而不是以核算制度的模式出現。筆者認為,會計準則建設沒有絕對的最優(yōu)模式,只要適合本國國情,就理應得到肯定和發(fā)展。會計核算制度在我國仍有必要繼續(xù)健全和發(fā)展,并使其成為會計準則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原因在于:一是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法規(guī)一般都制定得詳細具體;二是我國比較重視集體主義文化,對不明朗因素反應強烈,人們偏重于遵從統一制度;三是就目前會計實務來說,會計準則體系還沒有真正形成,企業(yè)會計人員尚不習慣自己設計會計制度。因此,我們不能忽視會計核算制度重要性這一現實基礎。會計準則模式的現實定位應是:會計準則和以會計科目、會計報表為框架的會計核算制度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