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國經濟將更深地參與經濟全球化和資本國際化,我國的會計市場也將進一步對外開放。財政部有關領導不久前已經表示,要爭取用三年左右的時間,初步建立起中國的會計準則體系,同時要適應國際化的潮流,向國際化方向發(fā)展,并以積極務實的態(tài)度和方式參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
政府授權民間主導會計準則規(guī)定。會計準則是從會計核算的固有規(guī)律出發(fā)所作出的一種通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會計技術規(guī)范,目的是促進經濟主體提供并讓所有會計信息使用者了解可靠、公允的會計信息。因此,會計準則的制定與實施應遵從會計業(yè)公認的客觀規(guī)律,并超越具體的利益相關者,公平地反映社會的公共利益,應能保證會計師在責任和道德兩方面保持客觀、獨立、不受相關主體利益的誘惑。為了保證會計準則的科學權威、客觀公正,筆者主張,應由民間組織或政府授權的民間組織主導會計準則的制定,努力達成技術更為完善的準則。制定會計準則的成員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權威性和獨立性,在制定程序上,應盡量向社會公眾公開,必要時可召開聽證會征求專家和公眾意見,同時,要以最嚴厲的行規(guī)處罰違規(guī)者。
為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觀、公允的會計信息。建立與發(fā)展會計準則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采用正確的會計方法,客觀、真實地向內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各類經濟主體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信息使用者根據會計信息,可以作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各類經濟主體既是會計信息的提供者同時也是使用者;除管理部門外,會計信息使用者還包括千千萬萬的個人投資者和潛在的個人投資者;政府作為管理者和投資者也只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之一。因此,在制定會計準則時,不同的企業(yè)可以是不同的或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應為了滿足國有企業(yè)或私營企業(yè)管理者的需要,或者為了滿足外部使用者的需要,給予他們特殊待遇,從而犧牲其它利益相關者和公眾的利益。
正確處理會計準則與稅法的關系。從世界范圍看,會計準則與稅法的關系有兩種類型:一類是會計準則和稅法兩者合一,即企業(yè)會計處理基本上按照稅法的規(guī)定進行;一種是兩者分立,即企業(yè)會計處理遵循會計準則,納稅時則按稅法規(guī)定進行調整。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筆者主張,會計準則與稅法應當分離,理由如前所述,政府只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之一;會計準則有其獨立的會計理論體系,稅法也有其獨立的稅收理論體系,兩者的目標并不完全相同;隨著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政府征稅的大量對象將是民營企業(yè);片面強調國家稅收征管需要,很可能忽視其他方面的需要,以致于損害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利益,這也是為了更有效地杜絕財務造假現象的需要。
加快會計制度向會計準則的轉化。鑒于我國目前會計準則與會計制度并存的具體情況,考慮到我國經濟與發(fā)達國家經濟在體制和發(fā)展水平方面還有不小的差異,同時,在我國眾多的企業(yè)中,各自對會計準則的需求程度差異很大,可以充分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成功經驗,逐步實現從會計制度向會計準則的轉變。同時,也不妨對會計準則的適用范圍作出符合中國實際的規(guī)定。對于非上市公司或中小企業(yè),在一定時期內,可能還需要通過會計制度來規(guī)范,或者允許他們執(zhí)行有別于上市公司的會計準則,或者制定面向中小企業(yè)的特殊會計準則。事實上,后者也是符合國際化趨勢的。
新技術新經濟下的會計準則。信息技術革命的發(fā)展使人們完全可以通過網絡而不是在有形的市場購買各種信息資料和技術情報、交易知識產權以及買賣各種外匯、有價證券和選擇購買某種股票,也使得國際貨幣流動的速度進一步加快,貨幣職能的信息化、電子化,又加速了電子商務的發(fā)展和商品的周轉。這就使得會計國際化成為會計發(fā)展的大趨勢。因此,如何正確運用國際公允價值概念成為急需認真深入研究的問題。
及早做好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的準備。眾所周知,WTO與有關國際經濟組織都是以發(fā)達市場經濟為價值取向的,因此,在決策方面經常保持著協調,因此,向國際會計準則靠攏已成為包括發(fā)達國家如美國和發(fā)展中國家加入WTO后的中國等的共同選擇,國際會計準則的制定和出臺只是時間問題,一旦國際會計準則制定出來,參與其間的國家就有義務接受這樣的準則。同時,隨著證券市場的對外開放,外資對國內上市企業(yè)、基金的財務情況及報表等將會有更高的要求,如果我們不采用國際會計準則,也會制約和影響國際資本對國內證券基金及對國內上市企業(yè)等的投資。因此,我國在制定新的國內會計準則時應盡量與正在制定中的國際準則保持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