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期整理:遞延所得稅核算法解讀
遞延所得稅的核算是考試的重點,也是難點。它是基于暫時性差異確認的,而暫時性差異因不同的會計事項而存在太多的情況,除常見的會計與稅法差異外,還經(jīng)常與會計政策變更、會計差錯更正和日后調(diào)整事項相結(jié)合出題。
所以,要解決遞延所得稅的核算問題,必須要首先明確什么是暫時性差異,看似很簡單的問題,但具體應用起來,有很多學員并沒有真正領會暫時性差異的含義。根據(jù)授課老師所強調(diào)的內(nèi)容,以及答疑板中的相關總結(jié)、平時所遇到的學員最多的問題,我從暫時性差異和涉及的會計事項兩個方面做闡述。
一、暫時性差異
暫時性差異是資產(chǎn)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額,狹義上看,也就是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時間性差異。這句話的意思比較抽象,舉個常見的會計分錄:
借:管理費用 ……→所有者權益(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的時間性差異)
貸:累計折舊 ……→凈資產(chǎn)(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暫時性差異)
由于會計恒等式“凈資產(chǎn) = 所有者權益” 的存在,上面兩個括號中的內(nèi)容始終是相等的,但要注意借方括號的內(nèi)容是“利潤表、發(fā)生額”的概念,而貸方括號的內(nèi)容是“資產(chǎn)負債表、余額”的概念。老的所得稅準則是研究的“借方”,而新的準則是資產(chǎn)負債表債務法,研究的是“貸方”。這使得許多老考生很不適應,老是不經(jīng)意間回到老準則的思路中。比如計提了多少資產(chǎn)減值準備,便產(chǎn)生了多少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這沒有錯,但若死板地這樣記憶,便很容易出錯。不信請看下面這個小例子:
【例1】2009年12月31日, X設備的賬面原價為600萬元,系2006年10月20日購入,預計使用年限為5年,預計凈殘值為零,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2009年1月1日該設備計提的固定資產(chǎn)減值準備余額為68萬元,累計折舊為260萬元。2009年12月31日該設備的市場價格為120萬元;預計該設備未來使用及處置產(chǎn)生的現(xiàn)金流量現(xiàn)值為132萬元。稅法規(guī)定,計提的減值損失是不允許稅前扣除的,只有在實際發(fā)生損失時才允許扣除。
【解析】2009年12月31日計提減值準備前X設備賬面價值=(600-260-68)-(600-260-68)÷(5×12-2×12-2)*12=176(萬元),可收回金額為132萬元,2009年12月31日應計提減值準備=176-132=44(萬元),計提減值準備后的賬面價值為132萬元。分錄為:
借:資產(chǎn)減值損失 44
貸:固定資產(chǎn)減值準備——X設備 44
做到這里,提問大家一個問題,X設備2009年產(chǎn)生的暫時性差異是多少呢?很多學員會毫不猶豫地說是44萬元,但這是錯誤的。之所以錯誤,是因為該思路并未考慮到2009年1月1日存在的減值準備68萬元對2009年計提折舊的影響,即2009年的折舊也存在差異。所以建議大家一定要從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的角度出發(fā)來計算暫時性差異。計算思路為:
2009年1月1日賬面價值=600-260-68=272(萬元),計稅基礎=600-600÷5×2/12-600÷5×2=340(萬元),可抵扣暫時性差異=340-272=68(萬元)
2009年12月31日賬面價值=132(萬元),計稅基礎=600-600÷5×2/12-600÷5×3=220(萬元),可抵扣暫時性差異=220-132=88(萬元)。
因此,2009年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發(fā)生額=88-68=20(萬元),并不是44萬元。
通過這里的例子,目的是引導大家不要從發(fā)生額的思路去理解,一定要采用資產(chǎn)負債表債務法,通過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的思路來計算暫時性差異,徐老師、郭老師等授課老師也一直在強調(diào)這個思路,若養(yǎng)成這個思路,那么在涉及所得稅稅率變化的問題時,以及與其他會計調(diào)整事項相結(jié)合的題目時就會容易理解得多。對于暫時性差異的計算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計算應交所得稅時,需要使用到暫時性差異的發(fā)生額。即有以下公式:
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當期所得稅稅率=[利潤總額+/-永久性差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期末余額88-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期初余額68)-(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期末余額-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期初余額)]×當期所得稅稅率
二、所得稅會計事項
。ㄒ唬┥婕岸惵首儎拥乃枚愑嬎
相信這一點讓很多人頭疼,其實這里老師告訴您要把握兩個關鍵詞:“項目”和“余額”。遇到一個所得稅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哪個資產(chǎn)或負債項目,其次是計算暫時性差異,因為暫時性差異本身就是一個余額的概念。抽象的話不多說,先給大家一個公式:
本期遞延所得稅發(fā)生額 = 期末暫時性差異×新稅率–期初暫時性差異×舊稅率
這種情況適用于本期末對未來稅率發(fā)生變動可以預期的情況。
舉個兩個很典型的例子:
【例2】甲公司2007年末“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科目的借方余額為72萬元(均為固定資產(chǎn)后續(xù)計量對所得稅的影響),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18%。2008年初適用所得稅稅率改為33%。甲公司預計會持續(xù)盈利,各年能夠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2008年末固定資產(chǎn)的賬面價值為6 000萬元,計稅基礎為6 600萬元,2008年確認因銷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務的預計負債100萬元,年末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為100萬元,計稅基礎為0。則甲公司2008年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收益為( )萬元。
A. 36
B. 54
C. 126
D. 159
【答案】D
【解析】本題首先看到的是固定資產(chǎn)和預計負債兩個項目,逐個項目分析:
固定資產(chǎn)項目:期初余額=期初暫時性差異×期初稅率=(72/18%)×18%=72(萬元),期末余額=期末暫時性差異×期末稅率=(6 600-6 000)×33%=198(萬元),因此固定資產(chǎn)項目的遞延所得稅收益=期末余額-期初余額=198-72=126(萬元)
預計負債項目:期初余額=期初暫時性差異×期初稅率=0×18%=0(萬元),期末余額=期末暫時性差異×期末稅率=(100-0)×33%=33(萬元),因此預計負債項目的遞延所得稅收益=期末余額-期初余額=33-0=33(萬元)。預計負債在期初并不存在,所以期初為零。
總的遞延所得稅收益=126+33=159(萬元),選項D正確。
【說明】這里老師給出的解析看上去啰嗦了一些,但對于大家的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很多同學在計算遞延所得稅收益時,根據(jù)6 600和6 000的差額,再加上期初的72/18%來計算,這就重復了,因為暫時性差異本身就是一個余額的概念,是包含期初數(shù)的,所以要區(qū)分項目,區(qū)分余額和發(fā)生額,這是很關鍵的。根據(jù)上面的說明,繼續(xù)舉例子:
【例3】甲公司2007年末“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科目的借方余額為72萬元,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18%。2008年初適用所得稅稅率改為33%。甲公司預計會持續(xù)盈利,各年能夠獲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2008年購入的某項固定資產(chǎn),2008年年末賬面價值為6 000萬元,計稅基礎為6 600萬元,2008年確認因銷售商品提供售后服務的預計負債100萬元,年末預計負債的賬面價值為100萬元,計稅基礎為0。則甲公司2008年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收益為( )萬元。
A. 36
B. 54
C. 291
D. 159
【答案】C
【解析】本題首先看到的是固定資產(chǎn)和預計負債2個項目,但仔細一看其實是3個項目,因為固定資產(chǎn)和預計負債都是本期新發(fā)生的,所以期初的項目是另外的。逐個項目分析:
期初項目:期初余額=期初暫時性差異×期初稅率=(72/18%)×18%=72(萬元),期末余額=期末暫時性差異×期末稅率=(72/18%)×33%=132(萬元),因此期初項目的遞延所得稅收益=期末余額-期初余額=72/18%×(33%-18%)=132-72=60(萬元)。
固定資產(chǎn)項目:期初余額=期初暫時性差異×期初稅率=0×18%=0(萬元),期末余額=期末暫時性差異×期末稅率=(6 600-6 000)×33%=198(萬元),因此固定資產(chǎn)項目的遞延所得稅收益=期末余額-期初余額=198-0=198(萬元)。
預計負債項目:期初余額=期初暫時性差異×期初稅率=0×18%=0(萬元),期末余額=期末暫時性差異×期末稅率(100-0)×33%=33(萬元),因此預計負債項目的遞延所得稅收益=期末余額-期初余額=33-0=33(萬元)。
總的遞延所得稅收益=60+198+33=291(萬元),選項C正確。
【說明】該題是為了便于與例2對比,說明遞延所得稅在涉及稅率變動時的核算。例3這道題的解題思想類似于2007年的所得稅計算題,希望大家回過頭去再看一下07年那道考題,看看是否有了新的認識!郭老師在今年的強化班課程所得稅章節(jié)也這道考題進行了特別強調(diào)!提示學員關注期初遞延所得稅。
。ǘ┥婕皶嬚{(diào)整(政策變更、差錯更正、日后事項)的所得稅計算
1.會計政策變更涉及的所得稅調(diào)整
很多學員對政策變更的所得稅問題,感覺到迷茫,不知從何處下手。所得稅問題,大家記住,始終要從資產(chǎn)負債表債務法的角度出發(fā),也就是從“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的角度來分析。我們看“會計”政策變更,顧名思義,它不是“稅法”政策變更,所以,很明顯,它只可能導致資產(chǎn)或負債的賬面價值發(fā)生變化,而計稅基礎不會變,因此會計政策變更涉及的所得稅影響調(diào)整一定是遞延所得稅,不可能是應交所得稅。而且一定有以下等式:
所得稅影響金額
= 新政策下的遞延所得稅 – 舊政策下的遞延所得稅
=[(新政策下暫時性差異)-(舊政策下暫時性差異)]×所得稅稅率
=[(新政策下賬面價值 – 計稅基礎)(舊政策下賬面價值 – 計稅基礎)]×所得稅稅率
=(新政策下賬面價值 – 舊政策下賬面價值)×所得稅稅率
從上面公式推導來看,累積影響數(shù)一定也一定存在以下等式:
會計政策變更累積影響數(shù)
=(新政策下賬面價值 – 舊政策下賬面價值)×(1 - 所得稅稅率)
【例4】甲公司系上市公司,該公司于2007年 12月建造完工的建筑物作為投資性房地產(chǎn)對外出租,甲公司按成本模式計量。該建筑物的原價為3 000萬元(同建造完工時公允價值),預計凈殘值為0,采用直線法按照10年計提折舊。2008年末公允價值為3 200萬元,2009年末公允價值為3 300萬元。2010年1月1日,甲公司決定采用公允價值對出租的辦公樓進行后續(xù)計量。該公司按凈利潤的10%提取盈余公積,所得稅稅率為33%,采用資產(chǎn)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按照稅法規(guī)定,該投資性房地產(chǎn)作為固定資產(chǎn)處理,凈殘值為0,采用直線法按照20年計提折舊。
要求:(1)計算會計政策變更的累積影響數(shù);
。2)編制甲公司2010年 1月1日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分錄;
【解析】(1)關于累積影響數(shù)的計算,老師給出兩種思路,大家體會一下使用上面老師給出的公式的便捷性!
第一種思路:老的思路,即“利潤表、發(fā)生額”思路。
第二種思路:新的思路,即“資產(chǎn)負債表、余額”的思路。
會計政策變更累積影響數(shù)
=(新政策下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賬面價值 – 舊政策下投資性房地產(chǎn)的賬面價值)×(1 - 所得稅稅率)
=[3 300 -(3 000 – 3 000÷10×2)]×(1 – 33%)= 603(萬元)
很明顯地看到,第二種思路簡潔明了,即用來計算累積影響數(shù)很有用,特別適用于做選擇題,也就是說單純計算累積影響數(shù),不需要理會稅法的規(guī)定,不管稅法怎么規(guī)定,都不影響累積影響數(shù)的計算,直接乘以(1-稅率)便可得出,這也是很多選擇題的技巧。
。2)但如果要求做賬務處理,那么對于遞延所得稅的核算就更加細致了,雖然總的所得稅影響可以通過上述公式計算出,但確認或轉(zhuǎn)回多少遞延所得稅,還必須要細致分析新舊政策下的處理。
原政策:賬面價值為3 300萬元,計稅基礎=3 000 – 3 000÷20×2 = 2 700(萬元),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600×33% = 198(萬元)
新政策:賬面價值 = 3 000 – 3 000÷10×2 = 2 400(萬元),計稅基礎為2 700萬元,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300×33% = 99(萬元)
所得稅影響 = - 99 – 198 = - 297(萬元),也等于[3 300 -(3 000 – 3 000÷10×2)]×33% = 297(萬元),這又驗證了上面公式的正確性!本題會計分錄為:
借:投資性房地產(chǎn) 300
投資性房地產(chǎn)累計折舊 600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03
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300×33%)99
遞延所得稅負債 (600×33%)198
借: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60.3
貸:盈余公積 60.3
2. 前期重大差錯更正:這里指的是“會計”差錯,而非稅法差錯。所以就存在兩種情況:
。1)會計與稅法處理不一致。會計差錯,稅法無差錯,那么應交所得稅肯定不能調(diào)整,而只是調(diào)整遞延所得稅,這一點類似于上面會計政策變更的處理;
例如:5月份發(fā)現(xiàn)上年度長期股權投資減值準備少提了100萬元,要補提,這與稅法規(guī)定是不一致的,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采用資產(chǎn)負債表債務法核算所得稅,所得稅稅率為33%,則調(diào)整所得稅費用的會計處理:
借:遞延所得稅資產(chǎn) 33
貸:以前年度損益調(diào)整 33
。2)會計與稅法處理一致。會計差錯,稅法也就出現(xiàn)了差錯,這一點需要大家從實務角度去考慮,即對于會計與稅法沒有差異的事項,在實務中是不需要納稅調(diào)整的,會計錯了,稅法也就錯了,所以該情況直接根據(jù)累積影響數(shù)調(diào)整應交所得稅即可,而不涉及遞延所得稅的調(diào)整。
關于遞延所得稅的調(diào)整金額,也要從賬面價值和計稅基礎的角度去考慮。
3.日后調(diào)整事項:對于日后調(diào)整事項,一般涉及教材所列舉的四種情況,第四種情況就是指的會計差錯,前三種分別是減值準備、收入和預計負債的重新確認,對于遞延所得稅和所得稅的調(diào)整,需要結(jié)合具體問題來具體分析。通常是認為在資產(chǎn)負債表日已經(jīng)計算了遞延所得稅和所得稅處理,日后期間匯算清繳之前的,均可以調(diào)整應交所得稅,匯算清繳之后的,不能調(diào)整應交所得稅。建議大家一定要將教材所舉的四種情況的所得稅處理搞懂!
總之,所得稅問題涉及到會計的方方面面,需要大家切實予以重視起來。學到一定程度后,很多學員會問,會計與稅法為什么會存在這么多的差異,這是因為稅法考慮到實際業(yè)務中對稅收征收管理的要求,以及防止逃稅、漏稅等行為而采取的一定時期的措施。但隨著稅法體制的健全,以及征收管理的完善,會計與稅法業(yè)務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趨同的跡象,例如售后回購業(yè)務,會計與稅法已經(jīng)是一致的了,請大家參考:
最后,祝大家在2009年的CPA考試中,在正保會計網(wǎng)校授課老師、答疑老師、以及其他兄弟部門的通力配合下,能夠助您夢想成真!!
轉(zhuǎn)載請注明·源自正保會計網(wǎng)校 45號答疑老師
上一篇: 專訪俞康澤:抓特點 定計劃
初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資產(chǎn)評估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大綱 | 試題 | 復習 |
中級會計職稱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高級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試題 | 評審 | 復習 |
注冊會計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試題 | 復習 | 會計基礎知識 | 指南 | 動態(tài)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
稅務師 | 指南 | 動態(tài) | 查分 | 大綱 | 復習 | ACCA考試 | 指南 | 動態(tài) | 政策 | 試題 | 復習 |